宝海童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宝海童子,有一次,他看见有许多飞鸟在塔上筑巢、拉撒,觉得这样子很不如法,所以就在塔上再加盖一层楼,还以幡盖、宝伞装饰,室内则用璎珞等宝物装饰得非常圆满庄严。后来,他发愿道:
‘以这些修缮宝塔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在富贵之家,相貌端严,天生具有各种宝物装饰,生下来身体没有垢染,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内有任何宝藏让人取之不尽,所到之处都有非人及天人为我铺地散花。然后,对三宝生起信心,并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阿罗汉果位。’
原文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当时的舍卫城里有一位财富与多闻天子一样多的大施主,与他的妻子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的妻子怀孕后,出现许多瑞相,例如:他们居住的宫殿自然显出宝幢、宝伞等等饰物,大地开满各式鲜花,芬香四溢,睡觉的床也变成天人的宝床……。这些瑞相让大施主疑惑不解,他担心妻子着魔了,或是遭到夜叉的危害。
于是他跑去请教一位相士,这些异相究竟是福是祸?相士告诉施主:“这不是什么灾难,而是胎儿的福德力,才显现出这些瑞相,不需担心。”听了这些话,施主才放心。
十个月之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非常可爱且相貌端严的男婴,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身体非常洁净,不仅没有胎盘与血污的垢染,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宝珠、璎珞、天衣等等装饰。
当仆人们为他沐浴时,每当脱下他身上的服饰,马上又会显出另一套,仆人实在没办法,只好连着衣服及装饰一起沐浴。洗完后,仆人将他抱上床,床就会立即变成珍妙宝饰的大床,房顶上显出一座庄严的宫殿,宫殿上方有宝幢、宝幡等,宫中有五彩缤纷的鲜花与芳香扑鼻的香水,床前还出现一个宝塔,塔里有各种宝藏,取之不尽,十分稀有。
施主内心无限喜悦,为孩子举行一场非常隆重的诞生仪式,因为他一生下来,家中的宝藏如同海一样多,所以取名为“宝海童子”。
宝海童子由八位姨母用牛奶、酸奶、油饼等饮食喂养,很快地,他如海莲般地迅速长大,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有非人为他铺地毯,又有非人、天人为他散花。他精通世间文学、医术与八种观察等学问。他的父亲为他修建春、夏、秋、冬四座宫殿,宫殿上自然出现宝盖、幢幡,天女也下凡与他一同戏乐,他尽情享受这美好生活。
有一天,他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大信心,独自思维:“世间的人天福报,我已经享受够了,现在应该出家,精进修行,断除生死轮回的一切痛苦。”
于是,他广作布施,使许多穷人得到安乐,并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出家之后,宝海童子不论到什么地方,还是有很多非人为他铺地,举宝幢,很多天女围绕着他。
有一些出家人觉得不象话:“这在搞什么啊?”
宝海童子也为此苦恼,便去请教世尊,该怎么对治。
世尊告诉他:“你观想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会消失。”
他照着世尊的教导修持,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觉得很轻松,更加精进修持,不久,就断除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
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宝海童子以什么样的善业因缘,出生在富贵之家,相貌端严,天生具有各种宝饰,生下来身体没有垢染,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所到之处都有非人与天人为他铺地散花呢?又以什么样的因缘,对三宝生起信心,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呢?希望世尊为我们演说,我们乐意听闻。”
世尊告诉比丘们:“这是他前世发愿的力量所造成的。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当时在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财富多得跟多闻天子一样,对三宝深具信心。他特地建造一座经堂,迎请迦叶佛及所有僧众,供养各种甘美的饮食,并请他们沐浴更衣,还将迦叶佛的头发与指甲起塔供养。
有一次,他看见有许多飞鸟在塔上筑巢、拉撒,觉得这样子很不如法,所以就在塔上再加盖一层楼,还以幡盖、宝伞装饰,室内则用璎珞等宝物装饰得非常圆满庄严。后来,他发愿道:
‘以这些修缮宝塔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在富贵之家,相貌端严,天生具有各种宝物装饰,生下来身体没有垢染,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内有任何宝藏让人取之不尽,所到之处都有非人及天人为我铺地散花。然后,对三宝生起信心,并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阿罗汉果位。’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施主就是现在的宝海童子。由于他有这样的善业及愿力,所以今生他得以获得世间一切圆满,并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最后证得圣果。”[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