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宋史·李符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宋史·李符传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汉干估中,郭从义讨赵思绾于京兆,辟符在幕府,表为京兆府户曹掾。历邓县主簿、保义军节度推官。丁内艰,服除,调汝州防御判官,权知州事。右庶子杨恪荐为大理正。乾德中,知归州转运司制置。归朝,以京西诸州钱帛不登,选知京西南面转运事。奏便宜百余条,几四十八事,命着为令,赐绯鱼。因奏对称旨,迁起居郎。后荆湖转运许仲宣随军讨南唐,诏符赴荆湖调发刍粮,符领船数千艘顺流而下。事毕,赐金紫。符又建议凿横江河以通漕运,发和州三县丁壮给其役。太祖欲幸西京,有事于南郊。符上书陈八难,不从。礼毕还京,改比部员外郎、判刑部。

太平兴国初,迁驾部,转祠部郎中,知广州兼转运使。二年,符图海外诸城及岭外花木各一以献。在任有善政,民为立生祠。五年,召为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兼大理寺理。三司副使范旻得罪,以符代之。赐白金三千两。车驾幸大名,领行在三司。未几,坐与官属竞课最,罢职守本官。七年春,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以符知开封府。延美事发,太宗令归第省过。赵普令符上言:“廷美在西洛非便,恐有他变,宜迁远郡以绝人望。”遂有房陵之贬。普恐泄言,坐符用刑不当,贬宁国军行军司马。卢多逊贬崖州也符白普曰珠居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景卷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徒多逊处之普不答。先是,太宗尹京,符因宋琪荐弭德超事藩邱。符贬,德超为枢密副使,屡称其冤。会德超以事贬,帝恶其朋党,提符岭表,普移符知春州。至郡岁余卒,年五十九。符无文学,有吏干,好希人主意以求进用,终以此败。至道二年,郊祀,追复右谏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李符传》,有删改)

译文

李符,字德昌,是大名内黄人。后汉干佑年间,郭从叉在京兆讨伐赵思增,征召李符到幕府,上表推荐他为京兆府户曹的属官。(李符)历任邓县主薄、保艾军节度推官。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调任汝州防御判官,代理州事。右庶于杨恪推荐他为大理正。乾德年间,(李符)担任归州转运司制置。他回到朝延,由于京西各州的钱帛没有上缴,因此被挑选担任京西南面转运事。他上奏一百多条可便宜而行的事,总共四十八件事,皇帝命令写成法令,赐排鱼。他因为回答皇帝的提问符合旨意,开为起居郎。后来荆湖转运使许仲宣随军讨伐南唐,下诏李符赴荆湖调发粮草,李符率领数千艘船只顺流而下。事情完成,赐金紫。争符又建议凿通横江河用来疏通漕运,征发和州三县的壮丁作劳役。太租想到西京去,在南郊祭祀。李符上书陈述八大困难,皇帝没有听从。礼仪完毕后回到京城,李符改任比部员外郎、判刑部。太平兴国初年,李符改为驾部员外郎,转任祠部郎中,为广州知州兼转远使。

太平兴国二年,李符绘制海外各城以及岭外的花木图各一种进献。在任期间有善政,百姓为他立生相。太平兴国五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右谏议大夫、判史部铨兼大理寺理。三司制使范旻犯罪,朝廷任命李符代替他。赏赐李符白金三千两。皇帝到大名,李符兼任行在三司。不久,李符因与属吏竞争政绩之最而获罩,被罢职守本官。太平兴国七年春,开封府尹秦王赵延美出守西京,让李符担任开封府知府。赵廷美事情败露,太宗明李符回家反省过错。赵普命李符进言:“赵延美在西落不合适,恐怕有其他变故,应该迁移到偏远州郡,以便断绝他的威望。”子是有房陵之贬。越普恐怕泄露消息,以李符用刑不当,贬他为宁国军行军司马。点多逊贬通崖员时,李符对越量说:“珠崖虽然选在海中,然而水土很好。泰州植最近些,瘦气很奏,烈的人必定死麦,看望将点多没速放到这个地方。“赵普没有回答。此前。太宗为京兆尹时,李符通过宋琪推荐弭德超事奉太宗王府。李符被贬谪时,弭德超为枢密制使,多次声称李符冤屈。恰逢弭德超因事被贬谪,皇帝增恨他们结为朋党,迁李符到岭外,赵普调移李符为春州知州。(李符)到郡一年多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李符没有文才,有做官的才干,喜欢迎合皇上的旨意来求得提拔任用,终究因此败落。至道二年,南郊祭祀,追任为右谅议大夫。[2]

作者简介

蔑里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3]

阿尔拉·阿鲁图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