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代教坊司簡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代教坊司

來自網絡的圖片

宋代教坊司簡介在最近超火的《夢華錄》中趙盼兒、宋引章和張好好皆曾經都是是教坊司的樂伎,這個教坊司一直非常的神秘,很少人知道這個地方,大部分觀眾都為此感到好奇,想要了解教坊司這個地方,裡面到底是幹什麼的。所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北宋教坊司。[1]

夢華錄林允飾宋引章很多人經常會在電視或者小說里,看到那些被抄家的官員,府里那些年輕的女眷都會被納入教坊司。而那些妙齡的女子大多哭鬧不止,寧願自盡也不肯去教坊司。受這些電視劇、小說的影響,很多人認對教坊司產生了很大的誤解。那麼,教坊司到底是一個什麼地方?教坊司,是中國唐代以來設置的訓練和管理宮廷音樂表演人員的機構。主要職責是掌管國家禮樂,主要人員是樂工樂戶,而並非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官辦妓院。至於官妓,的確也隸屬於教坊司管轄,但並非其主要職責。教坊始於,唐代唐高祖李淵在建國初期(618—626年)設立了內教坊,至於宮中,歸太常寺管轄。其目的是為皇帝提供娛樂性歌舞表演,屬內廷管理的音樂機構。在武則天時期,女皇將內教坊改稱雲韶府。唐中宗時又恢復舊稱,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將內教坊設在蓬萊宮旁邊,又增設外教坊四處,兩個在洛陽,兩個在長安,並使教坊直接由宮廷派教坊使、教坊副使領導,不受太常寺管理。

宮廷演奏由此可見,教坊在唐代設立時,初衷是管理教授音樂,培訓宮中的宮女,教她們學習一些宮廷歌舞樂器的演奏方法,平日裡用來演出宴請客人。教坊中的人員構成主要有宮女樂戶以及民間藝人。這些人都是享有俸祿的,其家人還有每月前來探視的特權,而且選入教坊,並不意味着一輩子都在這裡,是能夠隨時退出的。宋代承襲唐制,教坊的作用與唐類似,以演宴樂之用的殕樂為主。在北宋時的教坊被分為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分掌不同樂種的教習。至南宋時,更進一步按樂器及表演種類分成十三部色,包括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各設部頭或色長。據《宋史樂志》中的記錄,自宋初以來,臣僚在別殿給皇帝設宴祝壽,多用教坊樂。教坊中集聚有來自各地的傑出樂人,所謂「四方之役之精者,皆在籍中」。不止宋朝,金、西夏、元等朝也承襲唐制,在宮中設立設教坊司。可見,教坊司一直就是個管理宮廷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是個非常正兒八經的組織,不是官辦妓院。而且,作為國家力量支持的藝術組織,教坊司一方面將民間音樂帶入宮廷,另一方面對於藝人藝術水準的提升也有所貢獻。

是什麼時候教坊司開始變味了呢?答案是明代。明初,洪武帝以教坊司為中心重建禮樂系統,置富樂院、建十六樓、起勾欄。以教坊司為核心,以樂籍制度為基礎,京師並設富樂院以為樂工居所,建十六樓以利歌妓侑酒往來,立勾欄以備樂工搬演。此時,教坊司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管理教授音樂,官妓則是存在於富樂院、十六樓、勾欄等場所,而這些場所隸屬於教坊司。富樂院,洪武初立,其實也並非主要為容納官妓的場所,而是為教坊司樂工居住的場所,同時,往來商人亦可以入院宿妓。十六樓之設與明初官妓制度直接掛鈎,洪武就曾數次設宴與臣同樂於其上。勾欄主要是供教坊樂工搬演戲文雜劇的場所,在明中期就快速衰落。

自始至終,教坊司只是在禮部的領導下對官妓進行管理的部門,教坊司並不等於官辦妓院。教坊司的主要職責,還是管理宮廷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為古代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