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劉道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劉道規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臨川烈武王道規,字道則,武帝少弟也。倜儻有大志,預謀誅桓玄。時桓弘鎮廣陵,以為征虜中兵參軍。武帝克京城,道規亦以其日與劉毅、孟昶斬弘。玄敗走,道規與劉毅、何無忌追破之。無忌欲乘勝追玄直造江陵。道規曰:「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為竭力;桓振勇冠三軍。且可頓兵養銳,徐以計策摩之,不憂不克也。」無忌不從,果為振敗。乃退還尋陽,繕舟甲復進,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規推毅為元功,無忌為次,自居其末。累遷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善於刑政,士庶畏而愛之。盧循寇逼建鄴道規遠玉鎮之等赴援至尋陽為循黨苟林所破林乘勝伐江陵聲言徐道覆已克建鄴而桓謙自長安入蜀,譙縱以謙為荊州刺史,與其大將譙道福俱寇荊州。

道規乃會將士告之日:「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欲去者不禁。」因夜開城門。眾咸憚服,莫有去者。雍州刺史魯宗之自襄陽來赴,或謂宗之未可測。道規乃單車迎之,眾咸感悅。眾議欲使檀道濟、到彥之共擊荀林等。道規日:「非吾自行不決。」乃使宗之居守,委以心腹,率諸將大敗謙,斬之。諮議劉遵追荀林,斬之巴陵。初,謙至枝江,江陵士庶皆與謙書,言城內虛實。道規一皆焚燒,眾乃大安。徐道覆奄至破冢,魯宗之已還襄陽,人情大震。或傳循已克都,遣道覆上為刺史。江漢士庶感其焚書之恩,無復二志。道規使劉遵為游軍,自拒道覆。前驅失利,道規壯氣愈厲,遵自外橫擊,大破之。初使遵為游軍,眾咸言不宜割見力,置無用之地。及破道覆,果得游軍之力,眾乃服焉。道規進號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授豫州,以疾不拜。義熙八年薨於都,贈司徒,諡日烈武,進封南郡公。 (節選自《宋書·劉道規傳》

譯文

臨川烈武王劉道規,字道則,是武帝最小的弟弟。卓越不凡,有遠大志向,曹參與謀劃誅滅桓玄。當時桓弘鎮守廣陵,用他任征虜中兵參軍。武帝收復京城,道境也就在那一天同劉毅、孟昶斬殺了桓弘。桓玄戰敗逃走,道規與劉毅、何無忌追趕前去並打敗了他。無忌想乘勝進軍,一直打到江陵。道規說:「桓氏諸人世代居住在西楚,一幫小人都替他盡力:桓振的勇猛冠絕三軍。我們最好暫且安頓軍隊,養精蓄銳,慢慢用許策來牽制他們,不必擔心不能打敗他們。」無忌沒有聽從,果然被桓振打敗。於是全軍退回尋陽,修繕好戰船和兵器後,再次進軍,終於平定了巴陵。江陵的平定,道規推舉劉毅為功勞最大的人,其次是何無忌,自己則居於最末。

道規經歷多次升遷,至任職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道規善於運用刑罰和政令,士大夫和百姓既敬畏他又喜歡他。盧循侵逼建鄴,道規派遣王鎮之等奔赴前線。至尋陽,援軍被盧循的黨羽荀林打敗。荀林乘勝攻伐江陵,聲稱徐道覆已經攻下了建鄴。而桓謙自長安入蜀以後,譙縱用桓謙任荊州刺史,與其大將譙道福一起率軍侵犯荊州。道規就會集將士,告訴他們說:「我們從東邊來的文富和武將足以成就大事,想要走的人,我不制止。」於是晚上打開城門。眾人都畏服,沒有人離去。雍州刺史魯宗之從襄陽趕來參戰,有人認為宗之此來的真心難以猜測,道規卻獨自駕車前去迎接他,眾人都為之感動誠服。眾人商議想派遣檀道濟、到彥之共同抗擊荀林等,道規說:「不是我親自前去,大事難以了決。」於是讓宗之在州里留實,把他當作心腹來委託,自己率領諸將大敗桓謙軍,並斬殺桓謙。諮議劉遵追擊荀林,在巴陵將他斬殺。當初,桓謙到達枝江時,江陵官民都給桓謙去信,報告城內的虛實情況。

道規將繳獲的書信全部燒掉,於是人心大定。徐道覆忽然來到破冢,此時魯宗之已返回襄陽,人心大為震動。有人又傳言盧循已經攻下了京城,如今是派遣徐道覆來江陵任刺史,但江漢一帶的士民都感激道規燒信的恩德,不再有二心。道規派劉遵帶兵流動作戰,自己率主力抵擋道覆。先頭部隊失利後,道規豪邁的氣概更加高昂,劉遵從外面攔腰衝殺,大敗徐道覆。起先派劉遵流動作戰時,眾人都說不能割裂現有軍力,放到沒用的地方。等到打敗了徐道覆,果然得力於流動作戰部隊,眾人這才服了道規。道規進號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授豫州刺史,因為生病而沒有上任。義熙八年在都城去世,追贈為司徒,諡號為烈武,進封南郡公。 [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