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書·劉大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書·劉大夏傳出自於《宋書》,此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1]

原文

劉大夏,字時雍,華容人。年二十舉鄉試第一。登天順八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闋,遷廣東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諭,遂順命。後山賊起,令獲賊必生致,驗實乃坐,得生者過半。十五年拜兵部尚書,屢辭乃拜命。既召見,帝曰:「朕數用卿,數引疾何也?」大夏頓首言:「臣老且病竊見天下民窮財盡脫有不虞責在兵部自度力不辦故辭耳。」帝默然。大夏請凡事非祖宗舊而害軍民者,悉條上釐革。帝命事當興革者,所司具實以聞。會廷臣條上十六事,皆權幸所不便者。帝不能決,下再議。大夏等言:「事屬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權貴,復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

久之,得旨。織造、齋醮皆停罷,光祿省浮費巨萬計,而勇士虛冒之弊亦大減。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將出師。帝召問大夏曰:「卿在廣,知苗逵延綏搗巢功乎?」對曰:「臣聞之,所俘婦稚十數耳。賴朝廷威德,全師以歸。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問曰:「太宗頻出塞,今何不可?」對曰:「陛下神武固不後太宗,而將領士馬遠不逮。且淇國公小違節制,舉數十萬眾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幾誤。」由是,師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誠懇篤,遇知孝宗,忘身徇國,於權幸多所裁抑。嘗請嚴核勇士,為劉瑾所惡。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詔獄。瑾欲坐以激變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謾罵曰:「即不死,可無戍耶?」乃坐戍極邊。五年夏,赦歸。瑾誅,復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贈太保,諡忠宣。 (節選自《宋書·列傳第七十》)

譯文

劉大夏,字時雍,是華容人。劉大夏二十歲的時候在鄉試中考取了第一名。考取了天順八年的進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弘治二年服孝期滿,(劉大夏)調任為廣東右布政使。田州不安定,劉大夏奉命前往平息,於是田州的百姓接受了朝廷的管理。後來山賊反叛,(劉大夏)接受朝廷命令討伐山賊。(劉大夏)下令一定要活捉山賊,驗明實際情況後才判刑,得以活下來的超過一半。弘治十五年(劉大夏)被授予兵部尚書,多次推辭才接受任命。召見以後,皇帝說:「朕多次重用你,你卻多次稱病拒絕,這是為什麼呢?」劉大夏叩首說:「臣年紀大了而且多病,私下裡看見天下的老百姓貧窮,倘若有什麼出乎意料的事,責任在兵部,自己估計力不從心,因此才推辭的。」皇帝默然不應。劉大夏請求大凡規矩不符合祖宗舊制度且禍害老百姓的,全部分條稟告皇上加以改革。下令(讓他)將那些適合改革的弊端更加詳細地上報。時逢廷臣奏陳十六件事,都是對權貴所不利的,因此權貴們極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議再討論。

大夏等說:「事屬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權貴,又令討論核實。臣等很愚蠢,不知為什麼?」許久,得旨。織造、齋醮都停辦,僅俸祿就節省很大數目,而勇士虛報冒領之弊也大為減少。大同發生小的戰事,孝宗聽信宦官苗逵的話,準備出兵。孝宗仍猶豫不決,召大夏問道「:卿在兩廣,知道苗逵搗毀延綏巢穴的功勞嗎?」大夏答道:「臣聽說,俘虜十幾個婦女兒童而已,托朝廷威德,全師返回。不這樣的話,後果就難說了。」孝宗沉默好久,問道:「太宗頻頻出塞,現在為什麼不行?」大夏回答「:陛下的才幹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將領士馬遠不及太宗時期。如果淇國公稍許違背節制,將數十萬兵眾委之於沙漠,怎麼能說是容易之事。臣揣度現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

都御史戴珊也從旁邊表示贊同,孝宗醒悟地說:「要不是你們勸說朕幾乎誤了大事。」於是果然沒再出兵。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劉大夏為人忠誠懇切,孝宗很欣賞他,為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臵之度外,對於權貴常常制裁壓制。(劉大夏)曾經請求嚴格考核勇士,被劉瑾嫌惡。正德三年九月,藉助田州岑猛的事情,把劉大夏逮捕入獄。劉瑾想以過分改變法律之名處死劉大夏,都御史屠滽堅持認為不可以,劉瑾謾罵說:「即使不處死,難道不可以戍邊嗎?」就判處他到很遠的地方戍邊。正德五年夏天,(劉大夏)被赦免回來。劉瑾被誅殺,(劉大夏)官復原職。正德十一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太保,諡號忠宣。[2]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作為南朝文壇領袖,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