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安徽浮山国家地质公园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集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于一身,以火山地貌和摩崖石刻为特色。[1]

浮山濒临白荡湖畔,三面环水,形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因而得名。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主景区15平方公里。浮山是三十六洞天之一,与黄山、九华、天柱、琅琊并称为安徽五大名山。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皖江城市带中心,京台高速穿境而过,祁济高速和北沿江高速纵横于境内,临近宁安城际铁路。

目录

景区景点

浮山寺

浮山寺,始建于唐朝,为纪念一陈姓秀才而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破火山口

破火山口平面上呈等轴状,直径近4公里,具有环形山脊和弧形地质体分布,构成盆状凹地。形成大致经历肢火山口前阶段、次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浆活动阶段、破火山口后阶段。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存483块,上起唐宋,下至民国。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有题诗留名。198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发建设

晋梁时期,智顗大师在今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创建浮山寺。

宋代,仁宗赵祯敕赐大华严寺。

明朝,神宗朱翊钧颁圣旨、赐藏经。

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布浮山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2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森林公园。

2001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南距枞阳县城36公里,北与合肥市的庐江县交界。主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西缘,紧临郯庐断裂带东南侧。山体主要由浮山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岩层种类自上而下依次为:浅紫红色薄层粗面质凝灰岩,浅红色、肉红色块状粗面质凝灰角砾岩,肉红色块状粗面质熔结凝灰岩,浅肉红色块状粗面熔岩、角砾集块岩和粗面质凝灰岩。共厚约100米。在火山岩中,有零星细小的岩浆岩侵入。

浮山是个古火山口,属于破火山口。火山机构完整,形态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火山机构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线呈环形或弧形分布。火山岩岩体走向呈弧形弯曲,倾角多向内倾斜。岩体有熔岩岩流的流面构造,边缘倾角50-74°,向内迅速变缓,至中心仅几度至十几度。

地貌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沿江平原区江北丘陵带。环浮山、纱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构成一开阔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属火山岩低丘。山体大致沿南北向展布,东侧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至边缘地带高度仅60米左右,两侧海拔40-50米,主峰长山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气候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季风气候明显。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枞阳县的暴雨中心之一,最大降雨量可达214.7毫米,且多发生在7月份。梅雨季节后,气温升高,降雨减少,8月份时有暴雨发生,较短暂。秋季雨量偏少,占年降雨量16%。冬季降水量少,占年降水量11%,12月份最少,平均仅37毫米,有时伴有降雪。每年降雪初日为12月12日前后,降雪终日为3月8日左右,初终间年均日数138天左右。

资源情况

植被类型

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气候、植被、土壤南北过渡地带,分布有常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植被类型。

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火炬松三种类型为主,为人工栽植。其中,杉木林分布于后山山坞和浮山中学后面,火炬松林分布在望江亭北面。常绿针叶树有圆柏、侧柏、湿地松等。

针阔混交林有马尾松、枫香、栓皮栎混交林和马尾松、麻栎、短柄枹混交林。

毛竹林分布于浮山及会圣两个村,面积16亩,计4200余株。主要有刚竹、淡竹、水竹、阔叶箬竹、桂竹、毛金竹、黄苦竹等。 灌丛以落叶栎类为主。主要有茅栗、短柄枹、白栎、映山红、栓皮栎、桷栎、杜鹃、扁担杆、羊踯躅、中华白檀、白檀、山胡椒、狭叶山胡椒、木蓝、胡枝子、野山楂、一叶萩、木本叶下珠、木半夏、算盘子、黄荆、野蔷薇等。

草丛类型有黄背草、结缕草等。

草本植物有白茅、莎草、苔草、早熟禾、虮子草、鼠尾栗、显子草、求米草、马唐、狗尾草、野古草、芒、牛鞭草、假俭草、荩草、橘草、淡竹叶、一年蓬、野菊、灯笼草、杠板归、茅膏菜、地榆、翻白草、山菠菜、茵陈蒿、鸡眼草、白头翁、龙芽草、一枝黄花、牡篙、牛蒡、紫花地丁、窃衣、柴胡、星宿菜、打碗花、桔梗、沙参及蕨、芒萁、海金沙、金鸡蕨、庐山石苇、井栏边草等。

森林资源

截至2010年,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林地2386亩,森林覆盖率为58%。

据《浮山志》记载,浮山主景区森林蓄积为3775立方米,有林地平均每亩蓄积1.58立方米,林业用地平均每亩蓄积1.08立方米。森林以马尾松为主,面积2268亩,占优势树种组面积96.8%,黑松和火炬松林有小片分布。杉木占2.9%。硬阔以栓皮栎、麻栎、短柄枹等落叶栎类为主,软阔以枫香、毛白杨等为主,混生栓皮栎、山合欢、黄连木、麻栎、短柄枹、冬青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