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池州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地质历史上,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 [1]

2019年4月17日,九华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主要景点

主要地质遗迹有:花岗岩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石灰岩岩溶地质遗迹、水文地质遗迹、大断裂带遗迹。

岗岩地质遗迹

花岗岩峰丛:花岗岩峰丛一般是指花岗岩岩体由节理、劈理、断裂、流水、冰冻及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多以锥状、柱状、脊状、穹状、箱状等地貌形态出现,通称为峰丛。

九华山以峰为体,花岗岩奇峰遍布整个九华山园区,已命名大小山峰71座,共分5种类型:锥状峰(大古锋);脊状峰(十王峰等);柱状峰(北蜡烛峰等);箱状峰;穹状峰(天华峰等)。

各种峰近八成形成于燕山晚期九华岩体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

花岗岩怪(巧)石:九华山园区内花岗岩怪(巧) 石广布,千姿百态,怪(巧)石是一种特殊的象形地质体,它是花岗岩由水平节理、垂直节理、斜节理,经风化、崩塌和流水等地质作用形成特殊地质景观。

在九华山园区内峰丛中,经怪(巧) 石点缀,可谓“峰峰无石不迷人”,有的纤巧秀丽,如雕如刻;有的似人似物,类禽类兽;有的独立成景;有的与松、石为伴,巧妙组合成了各种造型,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正是这些形态别致、意趣无穷的怪(巧)石,构成了九华山园区主要地貌景观。

九华山怪石数量众多,选入《九华山大辞典》(2003年) 园区内怪(巧) 石44处。

怪石按其成因可分为4种类型,即风化剥蚀型:大鹏听经、观音望佛国等;崩塌型:定海神针、仙人晒靴石等;崩塌堆积型:马头石等;滚石型:大象出林石等。已命名的怪石全部形成于九华山岩体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

花岗岩洞室:九华山花岗岩洞室,其成因类型、规模大小、分布地域各不相同。或沿花岗岩节理、裂隙风化侵蚀而成,或为水流侵蚀、潜蚀而成,或为巨石崩塌巧堆妙砌而成。

根据入选《九华山大辞典》(2003年) 九华山园区内洞室共16处,洞室全部分布于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

所形成的洞室,如洞如室,深邃清幽,按成因分成3类。即构造洞室:地藏古洞;构造崩塌洞室:古佛洞;崩塌堆积洞室:才子洞。

花岗岩山间盆地:由于受构造作用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河流(溪) 的源头,常发育成四周较高中间相对较平且低的盆状地形。

九华山盆地规模较小,在数平方公里以下,海拔高度多在800米以下,除九华街盆地、老常住盆地发育于青阳岩体与九华岩体接触带外,其余均发育于九华山第三钾长花岗岩中。

按成因分为:侵蚀盆地:翠峰盆地;构造侵蚀盆地:闵园盆地;差异风化侵蚀盆地:老常住盆地。

花岗岩峡谷:分布在花岗岩区的较高海拔地带的深切割区,其谷坡陡峭,长度远远大于深度,它通常发育在构造破碎带或抗风化能力不同的两种岩石接触部位,呈“V”型或“U”型。

按成因分为3种类型:即构造侵蚀型峡谷:闵园峡谷;差异风化型峡谷:百丈潭峡谷;侵蚀型峡谷:龙池峡谷。

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

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九华山曾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冰川的刨蚀、侵蚀和搬运作用,留下了冰川遗迹,造就了冰蚀地貌。 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园区的西部,即桥庵—九华街—下闵园一带。

主要冰川遗迹类型有:终碛堤:大小混杂的堆积物组成垄岗状冰川末端堆积,如桥庵冰碛堤;漂砾:大小混杂,排列无序的砾石,如下闵园漂砾;冰斗:冰川在运移过程中铲削基岩形成的椅状地形,如九华冰斗; U型谷:是冰川顺山谷运移过程中,切削两侧基岩形成的地貌,见于龙池—甘露寺—九华山大门。

石灰岩岩溶地质遗迹

该遗迹主要见于鱼龙洞园区。

水文地质遗迹

九华山水文地质遗迹主要有瀑布、潭、泉、池、涧等。

大断裂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内有大断裂一条,即九华山大断裂。该断裂位于九华山园区中部,走向北东7°,区内长33km,且南北两端均伸出区外。主要发育于九华山复式岩体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断面倾向东,倾角60°~80°,破碎带宽10~100余米。断裂平移距离约150m。构造岩由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为糜棱岩—角砾岩-破裂岩的横向分带性,最外者为劈理化带,沿断裂带在上闵园充填有安山玄武玢岩脉,在南部充填有一宽约10m,长1000余米的石英脉。东盘南阳林场一带中上寒武统被断层左行牵引发生褶皱。地貌上从南面进天门至北部下闵园形成一长达8Km的沟谷,局部形成峡谷。南部充填石英脉形成南北向的山脊。

根据岩体剥蚀程度及充填的安山玄武玢岩脉,说明该断裂带切割深。从区域特征分析,该断裂带至少表现为两期活动性质,早期活动控制了九华复式岩体第三、四期岩浆的侵入及一系列脉岩的分布,晚期则为左旋剪切,并破坏了早期侵入的岩体及脉岩。断层东盘相对下降,向北平移,属正平移断层,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地理环境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有山峰99座,其中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有30余座。

整个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石构成,盆地峡谷众多,地质环境优越,不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而且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以名峰、奇松、日出、云海、佛光、雾凇等闻名遐迩。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因此成为了人们户外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2009年在全国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会上,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正式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九华山地区地形上归属中国地形单元的第三阶梯东南丘陵,北侧紧邻长江中下游平原,南侧为皖南山区山岳地貌。

九华山地区的丘陵起伏较大,切割较深,总体南北向,中间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50m至1344m之间。

花岗岩地貌山脊山峰显著,石灰岩溶洞发育,具有多层分布特点。沟谷流向多呈南北向和近东西向。[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