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安徽·歙县

安徽·歙县

位在安徽省东南部,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北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衢州市开化县毗连,西南与黄山市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千米。

歙县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置县始,统领徽州数千年,为徽州首县。[1]

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

2019年,歙县下辖15个镇、13个乡 ,常住人口41.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5:37.7:5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6112元。

目录

历史沿革

秦代即置歙县,先后属会稽郡、丹阳郡、新安郡等。隋灭陈后,设歙州,治所在歙县。北宋徽宗时,平定方腊之乱后,将歙州改名为徽州。元设徽州路,明清时为徽州府。自隋至近代,歙县作为徽州首县,就一直是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88年,原徽州地区撤地设市(黄山市),将歙县西部地区析置徽州区。

地理水文

歙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是河水,也有部分山峰顶部的天池、天湖水;地下水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

歙县水资源总量为22.13亿立方米,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其水文特性深受地形、气候影响。山地、谷地与其过渡地带之间,年降雨量的差值分别为250毫米和200毫米;而丰水、枯水与其过渡季节之间,季降雨量的差值则分别为350毫米和220毫米。降雨量的地域、季节分配,差异显著。歙县地表、地下水,属山泉、矿泉水,已发现含锶偏矽酸等多种优质矿泉水。

歙县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其中,除富溪乡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馀均汇流新安江,统属新安江水系。新安江自徽州区入境,纳练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

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歙县风景如画,也是著名的山水大城,水城、桥城,那夕阳山影,悠悠秀水、马头白墙,以及被誉为徽派建筑“三绝”的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遍布城乡,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现存的许国大学士石坊、渔梁古坝、棠樾牌坊群等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著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

其中的徽州古城,宛如歙县的文化大观园,每处景点皆纪录著古徽州文化的不同内涵,其中渔梁古埠是雄霸明清商界三百馀年’’徽商’’的起航地,来安徽得要先知道’’无徽不成商’’的典故,欣赏美丽的新安江、古镇谱出的古人离家从商的诗歌。

有东方凯旋门之美誉的许国大学士石坊,八角结构,举世无双,可说是牌坊的经典代表。而如果你的职业为教育相关,那么陶行知纪念馆一定不能错过,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这个纪念馆收藏了宋庆龄胡耀邦等名人为他亲笔提词。][2]

而斗山街聚集了徽商族居的古民居街道,有古城常见的牌坊、古民居、宋祠、砖雕、木雕、石雕,领会一下徽商所讲究的风水、封建时代礼节的繁复。走进徽州古城,等于赏遍徽州古建筑之大成,而走进歙县,完全让人领会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农业为主

古代歙县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由于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粮食不能自给,须从外地调入。在地狭人稠、生活贫困的处境下,勇于进取的歙县人民,为了摆脱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产品,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他乡,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歙县商人即在江南城镇进行贸易。至明朝成化、弘治年间,遂形成了一个人众资巨、颇具特色的徽商集团,开始称雄商界。明嘉靖至清嘉庆的近300年间(1522—1820),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当时徽商的足迹几遍全国乃至海外,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有“无徽不成镇”之誉。经营的行业主要有茶、粮、木、盐、海上贸易、典当、丝布、漆、酱及文房四宝等。本县富商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财力雄厚。清代两淮盐商八总商中,歙人恒占其四,富者积资达千万两银以上。

2019年歙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9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9.5:37.7:52.8。(依据全国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修订,2018年全县GDP为174.5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9.6:37.2:53.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