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宁海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与黄石两地交界处,木兰溪下游的入海口,古为宁海渡,故名宁海桥。宁海桥初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建桥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历时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势如长虹、凌空飞架的大石桥。每年端午节,拂晓站在桥上观日出,蔚为奇观:旭日初升,极似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波光粼粼,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故有“宁海初日”之雅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宁海桥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中文名称: 宁海桥
外文名称: Ninghai Bridgh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与黄石镇交界处入海口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宁海初日
构造介绍
宁海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距离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口,南北走向。木兰溪下游把兴化平原为南、北洋,南岸为宁海(今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岸为涵江(今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因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系明代雕造。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宁海新桥已正式动工建设,以保护这座元代古桥不再受损。
桥体现状
这种“桥上桥”的模式,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对古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自从古桥被架了新桥,交通量急剧增加,各种大型车辆通过时产生剧烈震动,使古桥桥墩不堪重负,尤其是中间桥面出现严重下沉,整个桥面还有不同程度断裂,彻底成了危桥。经涵江公路分局检测,该桥已被测定为危桥,已实行交通管制。宁海新桥已正式动工建设,以保护这座元代古桥不再受损。
宁海初日
福建沿海的桥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自古就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称。宁海桥因其所处的水文、地质复杂,工程巨大,建造质量高,向来是研究我省桥梁建筑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明代邑人陈经邦《宁海桥记》形容该桥“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宁海桥的建成,使得人们难以逾越的天埑变通途。方便的交通不仅促进了两岸的文化发达和经济繁荣,也造就了壮美的旅游景观。过去大人训示小孩“走桥要念志”,为的是不忘前人缔造之功。后来就成为俗语。与宁海桥有直接联系的莆田俗语有“皮比桥兜石还厚”;“像桥兜的水,流入无声音,流出哗哗响”。前者形容某人无耻,后者形容某人喜欢占便宜。前者可以看出桥兜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后者则是人们对溪海交汇的宁海桥的潮汐现象认真观察得出的结论。晴天的早晨,当站在宁海桥上东眺大海,看不到太阳从东海升起,即兴化湾海面升起,因为宁海桥下的海水流到海滨村就往北流进三江口,再向东流,所以站在宁海桥上看不见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宁海初日”而不是宁海观日出,因为据太阳的轨道,端午节时太阳直射宁海桥下游的海面,不会被两边的海堤遮住,这段时间,太阳照上海水全部反射到桥上,同时初五前后是退潮,宁海桥整个海面被阳光照得如万条金龙翻滚,金光闪闪,非常壮观,过去我认为只有端午节能观到”宁海初日”,却经常端午节遇不到晴天而看不到”宁海初日”。后来才知其实端午节前后数天都能看到”宁海初日”奇观,这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前人有诗句赞曰: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
历史传说
“皮比桥兜桥石厚。”这是涵江地区民众的一句口头语,讽刺人脸皮厚不知羞耻。这是孺妇皆知的一句话。但是宁海桥传奇却不一定众所周知。宁海桥位于莆田市涵江区镇前村与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之间。北岸古时名宁海镇,所以桥名宁海桥。宁海桥雄踞于木兰溪入海口上,木兰溪分兴化平原为南北洋,宁海桥乃为南北两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桥之前,宁海桥这个地方是宁海渡,百姓来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而且危险。相传,海中有一条鲤鱼精时常兴风作浪,船翻人亡,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某日,龟山寺僧越浦来此渡口要去南洋化缘。寺僧越浦目睹船翻人亡惨景,两掌合一,口出“阿弥陀佛”之言,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决心募捐建桥。修建跨海桥,非一日之功。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寺僧越浦一边募捐,一边在宁海渡北岸创建吉祥寺为龟山寺下院,作为建跨海桥的落脚点,至今涵江流传一句口头禅:“未有宁海桥,先有吉祥寺”就是讲此事。开工之时,民众欢吉喜雀跃,主动参与,工程进展顺利,一墩一墩的桥墩在海中屹立。面对民众热情踊跃的场面,眼看速度进展快速,寺僧越浦心中暗自欣喜:桥成民众就不必饱受渡海之苦。自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十六载春秋的募捐、建造。眼看跨海大桥就要成功告竣时,有一日,天上乌云密布,海面狂风大浪,加上雷雨交加,寺僧越浦和民众的心血毁于一旦。此事民间有一传说,说是海中鲤鱼精作祟所致,此后,行人仍然靠渡船来往。寺僧越浦不气馁,发动全寺寺僧走遍八闽大地继续募捐资金,总结经验教训。他亲自到泉州开元寺请教主持,参观洛阳桥,吸取洛阳桥的建筑方法。第二次再动工时,寺僧越浦决定把桥址向后移动,选定较好的地质,把桥墩造成船形,经得起海水涨潮和退潮的冲击。此项工程十分艰巨,一则花钱多,二则时间长,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不随人意的事情:造桥工场上有人偷材料,寺僧有的外出募捐不出力想溜走。寺僧越浦耐心细致开导大家,他用手指作笔,用海水作墨,在吉祥寺的石柱上写下对联劝善:施我物必昌偷我物必殃,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说也奇,寺僧越浦的字犹如石匠刻在石柱上一样,入石三分,民众和众僧都感到惊奇,自此,工地的材料无人敢偷,众僧无人敢离开吉祥寺。又经十载的苦心,桥终于快建成了。一日,鲤鱼精又来兴风作浪,摆起鱼尾,想扫掉桥墩。正当鲤鱼精作祟之时,观音菩萨现在空中,制服了鲤鱼精。为了纪念观音菩萨相助之功,民众修了一座观音亭,亭中的观音手中不是拿甘露瓶,将甘露洒向人间,而是手提一条红鲤鱼,灭了祸孽,桥很快就建成了。这座全长225米,宽5.8米,高约10米的大石桥,工程非常艰巨,那75块巨大的石梁架在14座船形的桥墩上,如长虹卧波,极为壮伟。这座石梁式大桥的两墩之间净跨径8.8米至11.8米,比我省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保持着宋代桥梁建筑的风格。宁海桥建成之后,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人称“宁海初日”。初日到处有,而在宁海桥上观看始足称奇。当你候于桥上,东方渐白,朝霞映空,兴化湾海天相接处金光闪烁,水天俱赤,一轮晓旭,大如箕头,滚滚跃跃,喷薄而出,海湾碧波,顿成红浪,宛如朱帛铺地,直达桥下,“衔塞桥孔之间,驾石梁而上”,气象万千,蔚为奇观。这一奇观他处不可得见,此正是宁海初日的特点!古人有诗云:“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龟山寺僧越浦修宁海桥被冲毁之后,到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兴化府同知徐则敬聘灵云寺僧湘江修桥,立址重建,十多年才修成,后又历经翻修,才成为如今所见的宁海桥。
相关诗词
桥北岸有座建桥时同建的吉祥寺,大门外4根花岗岩石柱,目审手扪,并无刻凿或书写痕迹,但站在3米之外的一定角度审视,却有两对书法遒美的隶书对联,诚为奇迹。其对联曰:“取我物必殃、舍我物必昌;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
旅游指南
交通指南
从莆田车站坐车到涵江或黄石,再坐摩托车就可达。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距离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口,南北走向。
荣誉记录
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