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則 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孟子一則這篇文章先寫孟子在回答關於「夫子惡乎長」的詢問時,提出「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觀點,在解釋「浩然之氣」的過程中,他巧妙運用「揠苗助長」的寓言;接着,孟子回答了關於「知言」的詢問;最後提到宰我、子貢、冉牛、閔子、顏淵等人,他們各自擅長於言辭或德行。
原文
孟子〔先秦〕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譯文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 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 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禾苗生長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這不但是沒有用的,而且是又加害損傷了禾苗。」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呢?」
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論,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過激的言論,知道它陷入錯誤的地方;邪曲的言論,知道它背離正道的地方;躲閃的言論,知道它理屈辭窮的地方。從心裡產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於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聖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話。」
簡析
這篇文章先寫孟子在回答關於「夫子惡乎長」的詢問時,提出「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觀點,在解釋「浩然之氣」的過程中,他巧妙運用「揠苗助長」的寓言;接着,孟子回答了關於「知言」的詢問;最後提到宰我、子貢、冉牛、閔子、顏淵等人,他們各自擅長於言辭或德行。這段對話深刻闡述了儒家思想中關於「浩然之氣」與「知言」的重要理念,以及孟子對於個人品德與言行的嚴格要求;同時,也顯示出其謙遜、自知、不斷進取的品格和態度。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