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桓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桓子

孙桓子,即孙良夫,姬姓、孙氏,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卫武公儿子惠孙的后裔,辅佐卫成公、卫穆公、卫定公。[1]

个人事迹

前602年,孙桓子与鲁国会盟。

前589年,孙桓子与宁相、石稷、向禽攻打齐国,失败。孙桓子求救于晋国,使郤克出兵伐齐。遂有齐晋鞍之战。

前588年,孙桓子与鲁国聘问,当时晋国的荀庚也来聘问。

孙桓子使卫国的上卿,荀庚是晋国第三卿(上军将)。

鲁成公问先和谁会盟,臧宣叔(臧孙许)说,次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小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晋国还是盟主,先和晋国会盟。

前587年,孙桓子联合晋国郑国伐宋国。

孙姓起源

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卫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一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妫,于是就姓妫,成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敬仲,把他封在陈地,世称陈敬仲。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齐国内乱,孙书的子孙奔往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孙姓世居富春,至汉末有孙权,为吴国大帝。

出自复姓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纣王所害,子孙避难隐姓,因本为王族之子孙的缘故,就改为孙姓。 孙姓又出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

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唐代时期,中原的孙氏曾经两次向福建移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