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孙敬良 | |
---|---|
出生 | 1930年7月14日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火箭设计 |
知名作品 |
|
孙敬良1930年7月14日生于山东莱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技术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
1961年起任一分院第三设计部七室、一室副主任。
人物简介
中文名: 孙敬良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莱州
出生日期: 1930年7月14日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
人生履历
1930年7月14日,孙敬良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
194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
1951年,凭借优秀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被选送到前苏联留学,在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
1958年,完成6年多的留学生活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一部,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先后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组长、室副主任、工程师。
1965年,转到了发动机研究所工作,担任任上海机电二局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总工程师。
“文革”期间,国家决定在上海的航天单位也搞大型火箭和大发动机,此时工作地点已从北京转到上海的孙敬良可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风暴一号火箭,长征三号火箭一、二级,长征二号丁火箭,长征四号火箭等的研制。
多年的摸爬滚打,多次成功和失利的磨砺,使孙敬良逐步走向成熟。
主要贡献
|圖片尺寸 = 孙敬良带领团队攻克了风暴一号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振动过大的技术难关;主持研制风暴一号改进型火箭,确保了“一箭三星”的发射成功;
攻克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重大关键技术纵向耦合振动的难关,为火箭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研制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使中国成为能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主持研制性能好、可靠性高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中每一次都取得了成功。
1992年至1996年,长征二号丁火箭的三次成功发射,被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领导称之为“龙抬头”。而这三次“龙抬头”,都是由孙敬良带队发射的。
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火箭最终不负众望,一箭破苍穹,将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顺利地送入预定轨道。
获得荣誉
曾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任职
195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锦州第三航校,担任翻译组长。
曾先后任上海航天局副总工程师、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风云一号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局科技委主任、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局技术顾问、微波成像遥感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活简历
因为航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质量上决不能搞人情、走关系。如果谁这样做,或者降低标准,那就是对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正是这样,他带领的长征二号丁火箭研制队伍在航天系统内是一支出了名的“六严”队伍: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规定;
在科研中,孙敬良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谁若不按照工艺文件操作,谁若检验马马虎虎,谁若出了低级质量事故,他批评起来毫不客气,甚至让人下不了台、哭鼻子。他常说,搞航天的,就是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
1994年7月3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一次点火升空,准确地将中国第一颗新型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这次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简称小平台),业内人士都知道,启用小平台,孙敬良无疑冒了很大的风险。 小平台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火箭应用小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若以发射1千克有效载荷大约需要1万美元计算的话,那么小平台自身就可减轻有效载荷100多千克,那是实实在在的100多万美元。
但问题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小平台研制出来后,却没有人敢大胆地直接将它应用到型号产品中。当然也难怪,作为火箭的“老总”,总希望火箭上所有系统都采用成熟的产品,这样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谁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确实是要具有相当大的魄力。 孙敬良是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敢做敢为的人,他一直梦想着把火箭上的大平台换成小平台。他心里很清楚,搞小平台风险很大,一旦不成,自己则有可能“身败名裂”。但强烈的事业心和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促使他下定决心启用小平台。他说:成功了,大家共享快乐;失败了,自己引咎辞职。为了钟情的事业,他将个人的名利得失抛到了九霄云外。
1994年7月3日和1996年10月20日,长征二号丁火箭又两次发射升空。尤其是第三发长征二号丁火箭的发射,是“2·15”和“8·18”两次发射失利后长征火箭的又一次顽强“雄起”,意义不同一般。上级领导要求孙敬良在发射场必须身不离箭,确保发射成功。而孙敬良对发射队员的要求是:“不仅要身不离箭,而且更要心不离箭”,工作时要想着火箭,吃饭时要想着火箭,连睡觉时也必须想着火箭!长征二号丁火箭的第三次“龙抬头”,扭转了当时航天的被动局面,重新为长征火箭赢得了信誉,并拉开了此后长征火箭连战连胜的序幕。 三次关键时刻的发射,三次漂亮的“龙抬头”。当航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时,当全世界都在赞叹中国航天的辉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三次“龙抬头”,不能忘记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的历史功绩。[2]
视频
走近院士孙敬良
参考资料
- ↑ 上海交通大学_孙敬良导师简介,跨考研招网
- ↑ 孙敬良,中国工程[引用日期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