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孙恩麐,字玉书,1893年8月26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城。幼年丧父,由慈母教养成人。6岁时开始读私塾,学习古汉语。他自幼喜爱花卉,八九岁时每天要花二三小时培植花卉,家中经常栽育花草数十盆,供观赏消遣,从而使他对种植业逐渐发生了兴趣。1906年他遵母嘱随叔兄到上海复旦大学学习。1911年毕业后赴北京考取公费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遂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三年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前三名。1914年与钱天鹤等80余人同行赴美,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4年课程3年全部学完。1917年在该院毕业并获得荣誉奖状。后又转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农学研究所攻读棉花专业,1918年获硕士学位,在我国留学生中他是该专业第一人。论文为《棉花育种之研究》。毕业后由顾维钧指派做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那时召开的国际旱农会议。在美期间,深感美国的棉花生产有许多地方可供国内借鉴:从棉种看,美国为陆地棉,而国内则沿用中棉;从耕作制度看,美国为三年轮作制,而我国则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制。他认为,中国的植棉业应更换棉种,以陆地棉代替中棉,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适合我国棉花生产的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 [1]

孙恩麐
出生 (1893-03-26)1893年3月26日
江苏省高邮县城
逝世 1961年9月23日(1961-09-23)(68歲)
教育程度 复旦大学
职业 棉作科学家
知名于 农业教育家和棉花专家
中国棉产改进事业先驱者
知名作品棉花育种之研究

目录

执教生涯

1918年初回国,先在江苏第一农校任教,一度兼校长,不久便到南京东南大学农科担任教授。1920年筹办东南大学暑期植棉讲习会,开始讲授棉花专业课程。不论在农校或在东大,他都要求师生从事研究工作,老师要有一项专长,青年教师更应研究与推广并重,以联系实际熟悉生产。他特别重视实际操作,经常亲自带领学生到现场实习,从耕地、播种、施肥、治虫到收获、脱粒他都和学生一起劳作。那时学生每2—4人为一组,备有1头牛和全套农具以便实习。经过这样严格的实践训练,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青年科学家。冯泽芳、胡竞良等知名学者都是他的得意门生。那一时期,国内棉花田间试验方法极为粗放,为此他特意撰著《棉作栽培试验》一册,作为实施指南,并亲自领导东大所属各棉场的栽培试验。

有关棉花的著作

孙恩麐开始接触我国棉花生产和研究时,就十分关心中国棉业的发展问题。早在1921—1922年间他就撰写了《改良推广中国棉作应取之方针论》、《棉作试验及事业》、《我国棉业问题之重大及其改进方法》、《改良推广全国棉作计划书》等文章。他一回国就积极主张引进美棉,1919年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了《输入美棉之研究》,《美棉栽培简法》等文章,注意到良种良法要相互配合的问题。可以说,他是我国普及陆地棉的先驱,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1933年,全国经济委员会为集中金融、农业、工业的力量,促进棉产事业的改进和发展,设立了棉业统制委员会,孙恩麐任委员。1934年,该会在南京设立中央棉产改进所,他任所长,领导各省从事棉花科研与推广工作。他精心设计、组织和在有关方面的协作下实施了《全国原棉设施纲要》,致使1936年全国棉产实现自给,年产皮棉85万吨,创全国历史最高纪录。

抗战期间的工作成就

1937年“七七”事变,中央棉产改进所并入中央农业实验所棉作系,孙恩麐任主任。翌年初,他随所西迁,取道武汉抵达重庆。当时邹秉文和他商量在危难之中如何保全农业科技力量的大计,他们倡导各省农、林、牧、渔等场、站、所,合成一体,以便集中力量发挥综合作用。这个建议得到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先生的支持。孙恩麐被聘为第一任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该所当时荟萃了各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周干,周泳曾、白思九等30余人,连同原有专家周声汉、李勤吾等共有280多人,其工作重点就是增产粮食。他们除充实原有稻场外,还建立了常德、澧县等5个棉场及园艺场、轧花厂等。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在8年抗战期间迁移了9次,但大家仍能不断克服困难,坚持研究与推广工作,这与孙恩麐的领导有方,能够团结大家各尽所能,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编印《湖南农业》月刊,《湘农讯》半月刊,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这一段时间,不仅湖南粮食达到自给,棉花产量得到提高,而且培育出胜利釉、万利籼、南特籼等水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这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成绩。

抗战后工作情况

抗战胜利后,1946年农林部恢复设立棉产改进处,孙恩麐任处长。为了振兴我国棉产事业,他在《中国棉讯》卷首发表了题为《泛论吾国棉产改进事业》一文,列举推广良种,举办棉贷、提高单产、防病治虫,设立轧花厂及运销机构、实施原棉分级、加强试验研究等7项工作任务,做为全国从事棉花生产、科研、推广人员的努力目标。他自从1918年回国投身中国棉产改进事业以来,直至1948年这一段时期内,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棉花和棉业的文章,为此,1949年中国棉业出版社出版了《孙恩麐先生棉业论文选集》,这是我国棉业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1948年末,淮海战役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已朝不保夕,农业界的部分人士相继南下,取道广州转赴台湾。有关方面也动员孙恩麐去台,均被他婉言谢绝。此刻他向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表明态度,要审时度势,以“和为贵”。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他即与棉改处北平分处负责人舒联莹联系,愿立即绕道北上,投奔解放区。后来经军代表方悴农同志告知:一、南京解放指日可待,不必先来;二、镇定应变,稳定人心,特别是技术人员;三、护产斗争,谨防仪器、良种、图书,物资被破坏。为此,他始终坚守岗位,直至南京解放,棉改处的全部财产完整无缺地回归人民的手中。6月4日他主持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棉花增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整理成《我们对于改进全国原棉生产事业的意见》(会议纪要),做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派统战部长刘尊棋专程拜会孙恩麐表示鼓励与慰问。其后,孙恩麐即赴北平出席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奉调来京任农业部工业原料司司长。其后相继担任过农业生产总局副局长,也兼任过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代理所长,并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筹建工作。 [2]

研究成就

推广陆地棉,更换中棉

孙恩麐非常重视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留美期间,他汲取美国棉花生产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计划从改良棉种、推广陆地棉,以适应纺织工业的需要入手,进而改革棉花耕作制度以发展棉区的农业生产。回国后发现陆地棉虽然在我国引种试种了十余年,但迄今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内对改良我国棉种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其一,改良亚洲棉;其二,引种陆地棉。孙恩麐针对引种过程中不分地区条件、不管品种优劣,盲目引进等问题,提出改良棉种首先应当区分品种特性。从分类学上说,中棉即亚洲棉属(Gossypium arboreum L.);美棉即陆地棉属(Gossypium hirsutum L.)。两者在生长习性和纤维品质上差异较大;陆地棉纤维细长可纺42支纱织细布,中棉仅能纺10~16支纱;陆地棉价格高于中棉,产量上也比中棉高。然而,中棉生育期短可以进行两熟栽培,并且病虫害少,适应性强,我国农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

为了提高我国棉花产量,改善纺织品质,孙恩麐自1920年起就进行了多年多项的中、美棉的试验研究。如在南京、江浦、郑州、武昌等8个点上进行陆地棉播种方法、株行距、整地中耕、两熟栽培等试验。这些试验的规划设计都是由他制定的,并亲自主持南京试点的试验。经过试验结果的汇总和总结,摸清了陆地棉在我国生产条件下的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陆地棉打下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搞好更换中棉推广陆地棉的工作,他考察了江苏、河南、河北棉区的试种情况,提出陆地棉在我国主要产棉区均可种植,但必须进行病、虫害防治,解决两熟制的问题。其次,要普及陆地棉的栽培技术,推广科学植棉。在认真分析了供种和引种地区棉花的自然条件后,他提出江苏省适宜引种美国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的棉种。他还十分强调对引进的不同棉种必须分区种植,选优去劣。为了解决引进脱字棉,金字棉棉种的混杂退化问题(严重时杂株率可达20%),他亲自带领学生到江浦棉场田间拔除杂株,在选优留种的基础上进行繁殖,致使推广应用的脱字棉等品种纯度有了很大提高。 [3]

推行陆地棉、麦两熟和旱地植棉

长江流域的苏、皖、鄂等省由于光温资源充足,长期以来生产上都是中棉、麦类两熟,不仅多收一季麦,而且经济效益较高。改种陆地棉时,由于晚熟难以实行麦棉两熟制。他经过10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用裸大麦或早熟小麦品种作为棉、麦两熟栽培中棉作的前茬,棉花采用脱字棉品种在麦的行间套种。棉花行距40—50厘米,株距15—20厘米,每亩密度8000—12000株。麦收后,施用粪水或灌水前施用速效肥料促进棉苗生长,并及时防治虫害。这样陆地棉麦两熟,其棉花产量可与一季棉产量相当。这套做法在当时植棉界都认为是可行的,而且只有这样做陆地棉才能在生产上迅速推广。那时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棉业专家O.F.顾克氏(Cook)对此也很欣赏,认为晚播密植在棉花栽培上是个新发明。

黄淮流域是我国最主要的棉区,春季干旱是影响棉花生产的首要问题。为了发展北方旱地种棉,从1952年起,他注意总结群众的棉花丰产栽培经验并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旱地植棉技术。这套旱作植棉技术主要是围绕春旱接墒、播种保苗而进行秋季深翻,春天耙地保墒,棉花生育期间要勤锄等一系列的验墒、收墒、保墒的耕作栽培措施。它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和发展我国北方广大棉区的棉花生产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50年代他已是花甲之年,但仍不辞劳苦深入华北、东北各棉区进行调查研究和生产指导。当他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农村和劳模座谈时,朝鲜战争的烽火迫近辽东,东北人民政府为保证农业科学家的安全,曾多次催促他早日离开边境回京,而他则冒着生命危险,为恢复我国棉花生产而忘我地工作。1956年在筹备中国农业科学院期间,孙恩麐已患脑血栓而长期卧床不起,甚至在1961年病危期间,仍然关心我国棉花生产和科研事业的现状和发展。他为我国棉产改进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人物评价

孙恩麐一生是“学农为人”的一生。他专心致志为我国棉花改进事业操劳终身,不分心,不兼职,不图升官,不求发财,这种“以服务为目的”的“学农为人”精神,堪称我们农业工作者的楷模。他生活俭仆、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勤奋工作的高尚情操,同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简历

  • 1893年8月26日 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城。
  • 1911年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 1914年 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
  • 1917年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士学位。
  • 1918年 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农学院研究所,获农学硕士学位。
  • 1918—1920年 任江苏第一农校教员、校长。
  • 1920—1931年 任河南农业专科学校、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 1931—1932年 任天津商品检验局棉花检验处主任。
  • 1932—1934年 任南通农学院教授。
  • 1934—1937年 任全国经济委员会中央棉产改进所所长。
  • 1938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棉作系主任。
  • 1938—1946年 任湖南农业改进所所长。
  • 1947年 任华北棉产改进处主任。
  • 1947—1949年 任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处长。
  • 1950—1961年 任中央农业部工业原料司司长、农业生产总局副局长。
  • 1961年9月17日 逝世于北京。

[4]

主要论著

  • 1 孙恩麐.A Study of Cotton Breeding.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硕士论文,1918.
  • 2 孙恩麐.输入美棉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19,(2):47—58.
  • 3 孙恩麐.美棉栽培简法.中华农学会报,1919,(5):19—29.
  • 4 孙恩麐.改良推广中国棉作应取之方针论.东大农科印行,1921.
  • 5 孙恩麐.南京农科暑期植棉讲习会的棉业教育.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21,2(1):218—223.
  • 6 孙恩麐.改良推广全国棉作计划书.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21,2(4):1—9.
  • 7 孙恩麐.我国棉业问题之重大及其改进方法.农业季刊,1922,1(2):1—8.
  • 8 孙恩麐.东大农科与中国棉业.东大农科印行,1922.
  • 9 孙恩麐.棉作试验及事业.东大农科印行,1922.
  • 10 孙恩麐.棉作栽培试验.全国棉场联合会,第二册,1923.
  • 11 孙恩麐.棉作栽培试验.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24,2(6—7):30—32.
  • 12 孙恩麐.中美棉作栽培试验报告.东大农学,926,3(5):1—7.
  • 13 孙恩麐.江苏省的棉产问题.江苏旬刊,1929,(37):25—31.
  • 14 孙恩麐.发展国产棉织品中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大农院旬刊,1930,(63):8—14.
  • 15 孙恩麐.中国农业推广问题.天津商品检验局季刊,1931,1(3):28—46.
  • 16 孙恩麐.棉区民众对于棉花改良应有及应负之责任.浙江建设月刊,1931,5(4):23—25.
  • 17 孙恩麐.在外国经济压迫下天津棉花对外贸易的病态.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1,1(2、3):29—32.
  • 8 孙恩麐.棉之形态考。天津棉,1931,2(3):2—10,(4—6):2—13,(7—8):2—11.
  • 19 孙恩麐.棉质研究.中华棉产改进月刊,1932,1(4—5):108.
  • 20 孙恩麐.推广改良棉种如何保全纯良,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3,37—46.
  • 21 孙恩麐.改良江北棉产计划书.中华农学会报,1933,(109):69—83.
  • 22 孙恩麐.棉作栽培及改良计划.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3,2(1—3):39—42.
  • 23 孙恩麐.棉作栽培法之改进.通农期刊,1933,1(1):81—85.
  • 24 孙恩麐.盐垦区之植棉法.通农期刊,1934,1(2):45—52.
  • 25 孙恩麐译.农艺研究用之统计法.C.H.Gonlden著,中华农学会报,1934,(121):43—76.
  • 26 孙恩麐.棉作改良之方针.农科,1935,2(29):1012—1013.
  • 27 孙恩麐.两年来中国改进棉产工作及今后棉产自给之设施.中华棉产改进月刊,1936,3(7—8):7—15.
  • 28 孙恩麐.我国棉产改进事业概略.农报,1936,3(12):715—716.
  • 29 孙恩麐.全国原棉改进实施纲要.棉业月利,1937,1(1):19—31.
  • 30 孙恩麐.学农为人.湖南农业,1942.
  • 31 孙恩麐.泛论吾国之棉产改进事业.中国棉讯,1947,1(4):41—42.
  • 32 孙恩麐.棉业人才之培养问题.中国棉讯,1947,1(6):89—91.
  • 33 孙恩麐.棉纺织业与棉产改进.中国棉讯,1947,1(10):113—114.
  • 34 孙恩麐.我国棉作改良之演进.中国棉讯,1948,2(22):357—360.
  • 35 孙恩麐.改进棉产之重点.中国棉业,1948,1(1):1—9.
  • 36 孙恩麐.孙恩麐先生棉业论文选集.南京[5]1949.
  • 37 孙恩麐.提高棉花每亩产量.棉产工作参考资料,1950,(3—8).
  • 38 孙恩麐.做好1951年棉花栽培工作.棉产工作参考资料,1951,(2):79—84.
  • 39 孙恩麐.旱地棉区秋耕后必须注意的几项措施.棉产工作参考资料,1952,(4):60—63.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