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拾智慧(五)(李至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字裡行間拾智慧(五)》是中國當代作家李至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字裡行間拾智慧(五)
半年前,我讀過莫里·施瓦茨的《萬事隨緣》;最近,我讀完了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這兩本書的主人公皆為莫里老人——一位身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老人——不同的是,《萬事隨緣》只是整理和記錄莫里老人在患病之後、臨終之前的金玉良言,而《相約星期二》的作者是莫里老人走完這段人生之旅的見證者,不僅敘述了他每次與老師見面時的情景和談話內容,其間還穿插着他的回憶和感想。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面對死神,莫里老人依舊錶現出兒童般的純真,依舊樂觀地漠視病痛,還經常不失幽默地對學生講述他在回首人生時的所想所思,字字珠璣、句句含情,讀來讓人感動不已乃至潸然淚下——概括地說,《相約星期二》一書生動地描寫了「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以及一堂豐富的人生課」。
那是1979年的春末,一名叫米奇的年輕人,告別了大學校園,告別了他最喜歡的莫里教授,從此步入社會之中。雖然他在最後一次擁抱這位可親、睿智的老師時答應會保持聯繫,但後來他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不那麼美好——畢業後的幾年裡,生活把他磨成了另一個人,激情不再的他每天渾渾噩噩地打發日子:搞樂隊,付房租,看廣告,有時還會抱怨生活為什麼不向自己開綠燈……
經歷了無數次感到無助的時刻,經歷了舅舅被病魔無情地奪走了生命,米奇突然之間覺得時間變得寶貴起來,年華似水,而他從來沒去追趕過。對此,他決心浪子回頭,「不再去空着一半座位的俱樂部彈鋼琴,不再呆在屋子裡寫那些沒人聽的歌」——他決心重返校園,攻讀新聞專業碩士學位。
再一次畢業後,米奇找到了一份體育記者的工作。接下來,他不再付房租了,他買了一棟山間別墅,買了汽車,投資股市並建立了有價證券組合,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實現了「成家立業」。他沒日沒夜地工作,毫無作息安排,全然一個工作狂,幸好有一位理解他的妻子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
米奇熱戀於工作上的成就,因為只有成就感才能使他相信他是在主宰着自己。雖然他時常想起莫里教授,想起老師曾經教他「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但這一切總是顯得有些遙遠,似乎來自另一種生活。米奇把從母校寄來的郵件都扔進了廢紙簍里,認為它們無非是來募捐的;即便是莫里教授的電話號碼,也不知道被他遺忘在哪裡了——要不是某天晚上米奇在隨手調換電視頻道時偶然聽到了主持人的一句話,他的生活依舊會這樣日復一日地繼續下去,依舊會讓妻子對生兒育女的渴望感到遙遙無期——那句話就是:「誰是莫里·施瓦茨?為什麼你們這麼多人今晚要去關心他?」
莫里老人的「死亡判決書」是1994年夏天下達的。1995年3月,一家電視台的「夜線」節目主持人泰德·科佩爾採訪了莫里老人並將其播放出來,正好被他十六年前的學生米奇看到。之後,米奇匆匆趕去看望即將離開人世的老師,此時莫里老人宣布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的一門課,每周一次,時間是星期二。於是,米奇每周二都要乘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床前去聽課——這門課的主題是討論「生活的意義」,莫里老人用他的親身經歷進行講解,討論的內容很多,涉及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等等。最後一節課很簡短,彌留之際莫里老人只說了幾句話,而畢業典禮就是他的葬禮。
課程結束後,米奇寫了一篇很長的論文,即是《相約星期二》這本書——這門課程改變了米奇的生活方式,從此使他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因此,對作者米奇而言,這門課仍在繼續着;對讀者(包括我)而言,這門課也正在進行着,從未結束過……[1]
作者簡介
李至遠,本名李宗世,從事法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