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孔小瑜(1899-1984),原名憲英,生於慈谿莊橋孔家村。初在滬上活動,後赴香港,1951年毅然北返,參加內地建設;1955年後,應邀赴安徽藝術學校執教,兼任安徽畫院副院長,並被選為安徽省人大代表。晚年任職安徽藝術學校教授,安徽畫院副院長、省人大代表。
擅長花卉博古,追求形象逼真,筆意鬆動逸格。並刻苦練就了強記默寫的本領,從三代青銅器外,廣涉人物、翎毛、走獸、魚蟲手到形俱,呼之欲出,無所不精。其博古畫與張善孖的虎、熊松泉的獅並稱。其出眾的表現力人稱任佰年後第一人,為"海上畫派"代表之一。
個人信息
中文名稱 孔小瑜
別名 憲英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慈谿莊橋孔家村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84年
職業 學校執教、畫家
主要成就 為"海上畫派"代表之一
代表作品 《牡丹》、《四季平安》、《欣欣向榮》、《百花爭艷》等
祖籍 山東曲阜
人物生平
孔小瑜出身文化世家,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的第72代孫。孔小瑜的祖父孔杏蓀,曾經當過清朝的武官,後來棄官從商,先後做過沙船營運生意、賣炒貨和開中藥鋪等,業餘時間喜愛書畫,有時興致來了也畫上幾筆蘆草鴻雁,至今還存有他的畫作。孔小瑜的父親孔子瑜本應繼家業經商,但他卻愛畫成癖,尤其喜繪蘭花,同時愛屋及烏,由蘭而摹花盆、陶瓷、青銅器和秦磚漢瓦拓片,那些玉石器皿配以花果鮮蔬,畫風嚴正,開創了花卉博古畫為孔家書畫之風。 孔子瑜好客,常常賓客滿堂,談笑風生,多有書友畫朋。孔小瑜出生於這樣的一個藝術之家,自幼受到薰陶,耽於書畫。父親教他讀《爾雅》,他獨對《釋器》、《金石錄》感興趣,以至於他日後精於博古畫,與此不無關係。孔小瑜17歲就開始跑上海的碼頭,見聞了許多古玩珍奇、社會萬象,並心摹神揣,時常代身體不好的父親應酬畫債。20歲時,經他父親的一位好友,也是海派名家王一亭的推薦,孔小瑜進入上海一家書畫店,開始了職業畫家的生涯,其畫室"思擷館"的名聲也漸漸傳開了。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孔小瑜以賣畫為生之際,與活躍於上海一帶的書畫名家吳昌碩、吳湖帆、、陸儼少、王震、錢瘦鐵、唐雲等過往甚密,切磋之間,他的畫藝日益精進。1932年,在一次畫友聚會上,他與熊松泉、張大千合作了《醒獅圖》,寄寓憂國之情。孔小瑜躋身於"海上畫派",以博古圖聞名於世,亦工於人物、山水、花鳥等。當時有"張虎熊獅沈鳳凰孔博古"之稱。張虎熊獅沈鳳凰,即善於畫虎的張善子、畫獅子的熊松泉、畫鳳凰的沈一齋。1945年,孔小瑜初次執教於上海中華文藝書畫院,同時被聘為"行余書畫社"的國畫教師,參與組織"九九消寒會",致力於新國畫研究活動。5年後,他同畫家李泠然一道到香港謀生,呆了一年時間,又回到上海。此時畫家為新社會新氣象所感染,創作活躍,有不少扇面等作品,專門供出口部門需要。1952年,他和錢瘦鐵合作的《送公糧圖》,是由當時的市長陳毅題的款。另外,他創作的《西方三聖圖》,在海內外流傳甚廣。
1955年冬,安徽省有關部門到上海聘請畫家來皖參與文化建設,所聘的有陸儼少、宋文治、孔小瑜、徐子鶴等,陸、宋二人因故未能前來安徽。孔小瑜先行,他的夫人攜着尚未成年的四個孩子4年後遷到合肥定居。海上名宿從此成為了安徽畫壇的一位重量級人物,並為安徽的書畫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60年代初,孔小瑜與蕭龍士、童雪鴻、光元鯤進行了畫作聯展,一時引起轟動。而孔小瑜的最後一次個人畫展則是在20年後了。
孔小瑜不大善於辭令,但記憶力驚人,所畫博古器皿如鼎彝尊鬲,龐大繁雜,他不依實
物,僅憑所記,即合乎形制規矩,令人稱奇。曾有人索求其春夏秋冬四條屏博古圖,並提出將家中四人的屬相龍、蛇、羊、鼠融入畫中,四條屏中各均有銅器、動物、佛像、果品、小玩意等,孔小瑜應承下來後,憑着自己的博聞強識和繪畫功底,一一巧妙構圖、着色,後來這四幅精美的作品被收入《孔小瑜畫集》中。晚年的孔小瑜囿於精力,很少畫博古圖勒,即使有興致畫,也只是以大鼎扼要表現。較之於他的父親孔子瑜,孔小瑜的花卉博古圖更為形象逼真,筆意老辣精到。他多以三代青銅器、名窯陶瓷、四時果鮮、風燈古佛、鳥籠魚缸、蠶桑促織等入畫,典雅精緻,生動有趣。孔小瑜溫和寬厚,為人坦蕩,世人多稱其善。他的為人藝品也為孔家的後人所繼承、延續,其兒孫孔伯容、孔仲起、孔貽奮等各以特色顯於畫壇。特別是孔仲起,已成為了一位當代國畫大家。
七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東洋的美術'叢書有圖文介紹雲:"早年活動於上海畫壇,1945年前於上海中華文藝書畫學院和'行余書畫社'任教。與柳濱等人從事新國畫運動,對色彩、明暗方面均有研究和吸收。安徽美術出版社於1989年出版了大型《孔小瑜畫集》。1998年安徽省文化廳主辦"孔小瑜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舉辦畫展,出版紀念畫集,紀念文集。代表作品有《牡丹》、《四季平安》、《欣欣向榮》、《百花爭艷》、《戰袍詩》等。 孔小瑜畫作
人物年表
1919年-1931年 由父親的朋友王一亭代開潤筆單,開始職業畫師生涯。並給畫室取名"思擷館"。
1932年-1944年 與張大千、熊松泉合作《醒獅圖》。"九·一八"事件後,他以一腔憂國之情揮毫繪製《戰袍詩》、《五鼠鬧東京》等寓意深長的佳作。受余寄凡之邀在潘天壽創辦的新華藝專代課。
1945年 在上海中華文藝書畫院任教.在行余書畫社任教,與柳漁笙、鄭午昌、張聿光、熊松泉、吳青霞9人組織"九九"消寒會,從事新國畫研究創作運動,對國畫運用色彩、明暗、透視等方面進行研究。此時期是他創作盛期,留下不少博古精品。
1950年-1951年 同唐雲、錢瘦鐵等人去香港辦畫展,謀生計。
1952年-1953年 和錢瘦鐵合作《送公糧圖》,由陳毅市長題款。
1954年 為上海佛教書局作《西方三聖圖》,此圖複製件在全國及東南亞流通至今。和唐雲合作《印光法師傳》插圖。文字傳記由沈尹默、鄧散木、王福庵等書寫。備受佛教界重視。
1955年 支援安徽文化建設,來安徽,創建並執教於安徽藝術學校美術科。
1960年 參加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的設計布置工作。
1962年 同蕭龍士、童雪鴻等四位老畫家舉辦聯展。
1979年-1983年 任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書畫院副院長。重病期間還為人民大會堂繪製大型花鳥畫。是年,當選為安徽省五屆人大代表。
1984年於合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