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子午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1]

子午概述

​ 子午岭,又名横岭,桥山,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带重要的生态公益林。

子午岭位于著名的董志原和洛川原之间的抬升山地,东北部与白于山崂山相望,南部与渭北高原相连,其北部从甘肃华池以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延展至黄陵境内的蛐蜒岭以南分成近乎东西两支,伸入洛河和径河源地,并构成径洛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端西支伸至陕西旬邑县境内以石门山为最高点,海拔为1885米,东支伸至宜君、铜川、耀县,构成宜君梁。子午岭主峰海拔1687米,位于沮水河左测源头,其它如甘泉、志丹和富县交界处的墩梁(海拔1625米)、沮水河上游的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庙山(海拔1734米)等均是子午岭的主要山岭。

子午岭位于北纬107°30′~ 109°40′E、东经33°50′~ 36°50′。包括甘肃的华池、合水、正宁、宁县及陕西的富县、黄陵、宜君、铜川、印台区、耀县和旬邑,共计10个县,总面积为

2.3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4县为1.9万平方公里,陕西为6县1.21万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海拔为1 300~1 700 m,相对高差300 m,梁峁顶部浑圆平缓,倾斜3°~5°,沟坡上斜下陡,为10°~35°。该区处于森林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其北小半部属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南大半部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14~8.15 ℃,极端最低温度为- 27.17 ℃,极端最高气温为36.17 ℃,年降水量500~62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3 %~68 %,地带性土壤为灰褐土。区域内有大小河流15 条,其中主要有泾河流域的马莲河与北洛河流域的葫芦河两大水系。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在1980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百万分之一O ·N ·C (Operat ional N avigat ion Chart) 片上,显示出在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山脊上确有秦直道的存在。秦直道史称为"云中之道",民间俗称"皇上路"、"圣人条"。该道是秦始皇统一华夏后,在修筑了沿河长城不久,为抵御匈奴侵略而修筑的一条军事要道。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子午岭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森林不仅是一块经济林,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

自然环境

子午岭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其特殊性。从引起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性的主要因素沟深、坡陡、降雨、黄土覆盖深厚而且疏松等来看,子午岭地区与黄土高原其它地区相比较,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相反,本区地处新构结运动抬升区,降雨量比周围地区丰沛,气候类型属温带湿润冷凉类型,因此子午岭地区的环境基础同周围地区相比较更脆弱。它的自然环境特殊性在于地面覆盖着茂密的天然植被。据研究,子午岭地区早在多年前,同黄土高原其它地区一样,土壤侵蚀十分强烈,人类活动十分频繁,各种灾害时有发生,只是在近期,清朝同治五年年因民族纠纷和战乱,大量人口迁出,耕地荒芜,植被得以恢复,形成今日之稍林景观。目前,子午岭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轻微的地区之一,年土壤侵蚀模数多在100t/(平方公里。a),局部地区很少超过300t/(平方公里。a).今日能够看到滑坡、崩塌、强烈发展的沟谷也由于地面植被的覆盖也基本趋于稳定,河水清撤见底.[2]

地质地貌

概述

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子午岭是黄土高原的石质山地之一,南北长,东西窄,呈条带状构成洛河和径河的分水岭,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400m一1600m,子午岭山体结构形似牛脊,主脊南北,两侧支梁组成次一级分水岭,近乎东西向,延伸三四十公里,葫芦河,沮水河及马连河的一些支流奔流其间。除南部外,子午岭地面被深厚的黄土和黄土状物质所覆盖,在地貌上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地面起伏,沟谷深切,梁峁顶部与河床之间高差在200m左右,南部可达300m一500m。由于受古地形影响和经长期的流水侵蚀,地面被切割得十分破碎,成为典型的黄土赤梁丘陵地形景观。区内黄土及黄土状物质普遍分布于梁饰顶部以及它们的斜坡上,在深切的沟谷及河谷可以看到基岩出露,主要为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岩层自东向西由老而新,并向西以1度一3度倾斜。新第三系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覆于中生代地层之上,第四纪黄上及黄土状物质覆盖于各种老岩层之上。

地貌特征

概括子午岭发育的地貌特征可归纳如下:

主脊作北北西一南南东延展,主脊两侧次一级支梁作近乎东西向分布,岭谷交织,波状起伏。

除南部有大面积基岩裸露外,又可分为黄土及黄土状物质覆盖地段,黄土分布高度在以下,此高度以上为基岩山地,从而形成黄土戴帽之中山地形。

山势雄伟,高差悬殊,以峡谷为主,间有宽谷地貌。

峡谷地区,谷坡陡峻,谷底狭窄,曲流发育,河床比降大多陡坎,多急流瀑布。

谷坡物质移动强烈、崩塌、错落、滑坡等重力地貌广泛分布。

宽谷中,有多级基座阶地发育,二级阶地保存相对比较完整。

主脊地带,稍林灌丛茂密,面蚀微弱,而支梁地带因植物破坏严重,多为荒山秃岭,流水侵蚀、剥蚀、重力侵蚀强烈发育,分布广泛。

植被茂密,现代地貌过程受到抑制,河床稳定,溪流常年不断。

气候水文

子午岭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季风性气候占主导地位,但又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所以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表现又比较明显,然而茂密的稍林植被对气候和地表径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使气候表现得比周围相对湿润一些。在气候区别上,本区属于暖温带湿润冷凉气候卿冬长夏短,无炎热,雨量较多,雨季多暴雨,山洪、冰雹,春寒多霜冻.自东南向西北K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则由多变少. 林区北部属温带半干旱区m中、南部属温带半湿润区,平均气温7. 4℃,极端最高气温36. 7℃.极端最低气温- 27. 7℃..≥10℃的活动积温2 671. 0℃,无霜期110~ 150 d.平均降水量587. 6mm,干燥度0. 97,平均相对湿度63~ 68% .

植被土壤

按照黄土高原植被区划,子午岭南端大致在黄陵以南属于暖湿性森林地带,而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湿性森林草原地带。子午岭地区的原生植被同广大黄土高原地区一样破坏殆尽,目前的天然植被只不过是百十年来恢复的天然次生稍林植被,但是仅经过近年来的恢复,森林的结构已基本形成,乔、灌、草层次分明,郁闭度达70%一90%。乔木以辽东栋、山杨、白桦为主,东部和尚源附近还可以看到小面积油松林。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阴坡及半湿润坡,且沟谷斜坡以上至梁坡上部却能生长梁峁顶部多以旱生草灌植被为主,灌木以虎棒子,绣线菊、狼牙刺,酸刺以及多花拘子为主,并间有乔木杜梨,草本以四季青、本氏羽草、白篙和铁杆篙,艾篙等为主。山桃、狼牙刺、黄刺梅、白草等主要分布于阳坡,因水分不足,植被履盖较差,但在阳

坡沟壑之陡壁附近及沟缘上还能见到侧柏生长。由于阳对高差不大植被的垂直分带并不明显。

子午岭的森林大部分系屡经破坏后而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林区处于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过渡地带,沟梁上下相对高差小。森林的分布只有阴阳坡之别,垂直带谱不显著。由油松林和侧柏林组成的温性针叶林垂直分布于海拔1 250~ 1 650 m 之间的阴坡、半阴坡及半阳坡,为该区的亚演替顶极。以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为主组成的夏绿阔叶落叶林分布于海拔1 100~ 1 650 m之间的梁峁缓坡和阴坡、半阴坡、半阳向沟坡地。沙棘灌丛、樱草蔷薇灌丛、狼牙刺白刺花灌丛、虎榛子灌丛、二色胡枝子灌丛是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次生类型Z 白羊草群丛、披针苔草群丛、长芒草群丛等组成了旱中生草甸。分布较少的有牛奶子秋胡颓子灌丛、红皮柳灌丛等。野杏、山桃分布随处可见。局部形成相对优势的小片群落。文冠,果木瓜遍布林区。散生于1 200~ 1 700m 间的黄土丘陵向阳山坡及沟岸崖棱上。

子午岭林区的烤士襄属于黑庐土地带,但由于长期流水冲刷剥蚀,黑功土剖面已被侵蚀殆尽仅在源区相书的梁岁顶部,子午岭主脊的平缓地区以及少数水平梯田上有时还能见到完整的粘黑坊土剖面。在植被开始恢复的地区又开始了新的成土过程,发育着灰色森林土,土层深厚,达1.5-2m,腐殖质层比较厚,一般10一20cm。有机质含量也较高,多孔渗透性能较好,但由于植被恢复的程度不同,土壤发育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阴坡与半阴坡以森林植被为主,发育成幼年灰褐色森林土,阳坡草灌植被下发育原始黑庐土,但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使其面积分布有限。在残源面上或开垦的梁峁坡上大面积分布着黄绵土,这种土壤是侵蚀的结果,但同时又因其幼年土的属性又是更易被侵蚀的对象。黄绵土基本无层次,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碳酸盐含量高,是一种幼年性侵蚀土壤.此外,在一些河谷地区还发育有穴稻土,盐碱土等微域性土壤。[3]

历史遗存

题子午岭

子午岭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有秦直道、玉华宫、打扮梁、二将城等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均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汪少潭先生在《正宁四题》第一首就以《子午岭》为题,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热情地讴歌和由衷地赞美,特摘录如下:

子午岭

子午线上望甘陕,玉华宫前忆狼烟。

始皇六合开直道,昭君出塞驻打扮。

高原氧吧浸日月,天然水库润旱塬。

二将不寻春常在,漫山烟雨赛江南。

千里通途秦直道

在子午岭那蜿蜒的山脊上,至今还可以依稀看到有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一些路段,还被今人所沿用。正宁县境的雕翎关段有明显的大道遗迹隐没在林海之中,大道两侧还有不少秦砖汉瓦残片堆积物,这些与史书记载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李继唐诗文中"秦皇驱车由斯过",就是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沿着这条直道出巡过。

战国时期的秦国崛起于西北,凡传六世,至秦王政,始统一中国。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镇四海。在位37年,称帝12年时间,以疾风扫残云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初,强大的匈奴人经常侵扰秦国的北疆河套一带,于是,秦始皇决定让蒙恬率大军修长城、筑直道以拒匈奴的入侵。这条以秦都咸阳为起点,直达九原(今内蒙境内)的秦直道,在庆阳境内就是沿子午岭山脊为走向的,据实地考察,其遗迹尚存,市境内长达291公里。

秦直道的开通,是一项历史性的浩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对巩固秦王朝北疆有其战略意义。秦王朝可以通过这条大道将军用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边防,同时,也加强了塞外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民族融合进程。

当我们今天漫步在子午岭山巅的秦直道上,太息这宽阔平坦的古道雄姿,仿佛能听到林涛的交响与当年那千军万马在直道上驰骋的共鸣。

佛教胜地玉华宫

玉华宫景区位于陕西铜川市西北郊玉华镇(原焦坪煤矿),距铜川市37公里,属子午岭,海拔2401.67米,总面积2482公顷,森林覆盖率90.4%。这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动三大功能,是陕西北线旅游景点的一颗璀璨明珠。

玉华景区千顷松涛,天然植被保存完好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深秋凉爽宜人、红叶似火;隆冬,玉树梨花。景区平均气温比西安低摄氏10-12度,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美称,是避暑、度假、度假、疗养的好去处。

玉华宫属唐代帝王四大避暑行宫之首。在四大避暑胜地中,玉华宫是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帝王行宫,名列四大避暑胜地之首。玉华宫前身为仁智宫,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将"仁智宫"扩建,改称"玉华宫",并写了玉华宫手诏,扩建后的玉华宫占地九顷,建有五门十殿,气势恢宏。据考察,唐代玉华宫具有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十分完美。整体建筑以"玉华殿"﹑"排云殿"为中轴线,根据河谷走向,因地制宜,同东侧"晖和殿",西侧"别殿"构成东西对称的布局。同时宫殿建筑与周围悬崖峭壁、蜿蜒流水、葱郁林木等幽雅景物紧密结合,壮观雄伟的青瓦白墙宫殿与千峰翠色互相辉映。北部"肃成殿",建筑物与峭壁结合,成为广殿式后歇山式窟檐建筑,更具有中国传统特点。同时疏通山泉,排除积水,造成殿宇旁飞流直下的"飞雨"与"水帘"。

玉华宫曾是当时中国和世界佛门圣地,法相宗之祖。玉华宫改名为玉华寺后,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闻名于世的玄奘法师奏请高宗皇帝恩准,带门徒移居玉华寺翻译印度佛经,并在玉华寺住了四年,译完了长达20万颂的辉煌大典《大般若经》,之后因劳累过度而一病不起,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昭君出塞打扮梁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了千多年,可以说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岭上的小地名,在今华池县乔河乡境内,是秦直道上一个古驿站。相传汉代昭君王嫱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经打扮梁这个地方时,曾有小驻。当时这里是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现在这里除了一个城障遗址的残垣断壁和一座烽台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驿站的任何遗迹,但昭君梳洗打扮这历史的一幕却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心头会顿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坐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时,对亲人是怎样的眷恋?离别故土又是怎样的忧伤?"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远嫁,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这,也许就是庆阳人常常念叨打扮梁的真正原因。

摩崖造像莲花寺

美丽的子午岭,山上厚厚的黄土为密林覆盖,山下溪水清流拍打着两岸红色的砂岩崖。这些红砂岩崖面成为释家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天然资源。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历经唐、宋、金以至明、清,在子午岭山脚下开凿的大小石窟多达20余处。可以说子午岭是佛教的乐土。

坐落在子午岭中部的莲花寺石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石窟,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属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地处葫芦河右岸。石窟开凿在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小山峁上。这个小山峁之上是乔灌丛生的密林,山峁之下石崖险峻。莲花寺摩崖造像就开凿在这个凹凸不平的崖面上,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因崖面自然形态而就,灵活多变,人工雕凿与自然崖面巧妙结合,天衣无缝,颇有鬼斧神功之奇妙,实为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积约有120平方米,分别开凿于唐、宋两个时期。石窟题记有"唐天宝十载"的记年,即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751年)。还有一题记为"宋绍圣二年",即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1095年)。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采用连环画表现形式,雕造了佛本生故事,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是子午岭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古寨烽烟二将城

子午岭在大一统盛世中享受到历史的厚爱,也在群雄割据的战乱中遭受着兵燹的蹂躏。从南北朝到北宋、西夏、辽、金诸代,子午岭地区的上空笼罩着战争的密云,尤其是北宋、西夏、辽、金时期,你争我夺,边声四起,城寨林立,山岭遍体疮痍。

子午岭上的二将城遗址,位于今华池县山庄乡境内。这座古城垣依山就势,雄踞山巅。它是众多的城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城。从此城遗址调查发现的"大顺城关"字样证实,这就是北宋时期庆州知州范仲淹为了抵抗西夏而修筑的大顺城。

元昊建都兴庆(今银川市),形成了以党项羌为主的地方政权,史称西夏。西夏控制着今宁夏、甘肃、陕北和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经常入侵北宋的北疆,而首当其冲的地区则是子午岭一带。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作为北宋边关重地大顺城,确实起了屏障作用。

古寨烽烟与"四面边声"都随历史的长风而去,但二将城宏阔依旧,安然地静卧在子午岭的深处。

碧落霞天塔儿湾

子午岭东麓有条小河,叫苗村河。这条小河长年清澈见底,水绕青山过,倒影水中流。这里曾有一处寺院,院内有一座金代石造像塔。塔高20余米,纤细瘦峻,独具一格,使这里成为一处融人文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在小河右岸石崖上有"碧落霞天"四个石刻大字,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这四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宁夏巡抚都御史陈棐题写的。陈棐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精于书法。他在宁夏巡抚任上途经子午岭,为苗村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山上林木葱笼,深谷流水潺潺,霞光灿烂,岚雾升腾,碧水青山,交相映辉,于是他欣然命笔题写了"碧落霞天"四字,交石工刻于岩面。苗村一带,自古以来,是子午岭中部地带的自然名胜之地,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于此小驻赏景游览。清末陇东名士李良栋先生,曾在此游览,写下了一首律诗:

千顷碧绿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抚岸危崖动,绿涛随风崇岭旋。

露润山色翡翠珠,岚浸晨曦玛瑙环。

休叹蓬莱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倡言开发苗村河一带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地,合水县已在苗村河源头处的涧水坡岭上兴建了避暑山庄,粉墙金瓦掩映在碧绿浓荫之中,来此游览,远离城市喧嚣,清新的气息使人陶醉。

渔碧波凤川湖

子午岭北端的小凤川有座小湖,这里是一道狭窄的深谷,加之两岸林密,故而湖水呈带状,水面长约5公里,宽不足百米,故有林海长湖之称。

长湖是个"袖珍"湖,并无"御远山,吞长江"之势,但幽深、恬静则是长湖最大的特色。这里远离城市,也没有农民居住,既听不到城市的喧嚣,也无乡村的鸡鸣犬吠。湖水静静地躺在重峦翠峰之中,犹如一个婴儿熟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偶尔一阵林间轻风,吹得湖面微波粼粼,如婴儿梦中的笑靥。

凤川长湖,水面碧波荡漾,登高望去,像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沉落山涧。湖两岸的深黛峰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泛舟湖面,会看到湖中的金色鲤鱼惊慌地四散游去,又好奇地向船儿聚来,似乎与游人嬉戏。完全处于原生状态的长湖,是一个深闺待嫁的淑女,有待观光君子来逑。

2006年4月5日,子午岭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