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娓娓动人的乡土叙事(甘茂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娓娓动人的乡土叙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娓娓动人的乡土叙事》中国当代作家甘茂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娓娓动人的乡土叙事

徐晓华的散文写作思路清晰,故事结构通常采用“串珠式”的方法,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人物是其中的主线。作品大多聚焦普通山民及其生活,进而提炼出与时代相关的大主题。作者笔下的民俗风情,不是以猎奇的姿态来吸引读者眼球,而是融入人物生活之中,表现这方土地上丰富多彩的世态风貌。

该书开篇之作《渡儿》,讲述了养鸽人老陈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渡儿”,指父鸽母鸽给初生的鸽子渡乳。作者从老陈养鸽子写起,写出鸽子渡乳的呕心沥血。“父鸽母鸽把身子绷紧了,用尽全身力气反复蠕动腹腔,从嗉子里把乳呕到嘴里,把磨软了的碎粮吐到嘴里,再努力张开喙,让乳鸽在嘴巴里啄食。”“渡乳,要持续到乳鸽自己会进食。近一个月的操劳,父鸽母鸽虚脱在儿棚里,是常事。”老陈从养鸽子中领悟到,养育子女,人鸽同然,并想起母亲讲述的往事。当年在战乱中,老陈的奶奶全靠做腌菜维持一家的生活,把孩子养大。为了支持抗日,她毅然让儿子去了前线。后来,老陈的母亲也把两个儿子都送去当兵。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和平安宁,两代母亲甘愿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渡儿,就是将孩子渡向人生光明之境,像放飞鸽子一样让他们经受磨炼,寻梦远去。 徐晓华一直在用自己的书写方式讲述着土家人的故事,也一直在用温暖人心的叙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他以叙事散文的形式书写乡土变迁,所有叙述都根植于清江河畔的乡土乡人。这份深沉之爱,凝结着对生命的关怀。《扫把客》里的主人公“扫把客”少时便右腿残疾,而儿子因高烧变得痴呆,妻子又一病不起早逝。父子俩以扎扫把售卖为生。扫把客每天挑着竹扫把,徒步20公里山路,到城里送扫把。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山民,当他看到大家用他扎的扫把将街院扫得干干净净时,顿时感觉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芸芸众生相,悲天悯人心。作者传递了一种爱的情愫,而这正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与书名同篇的《优雅的土地》,写的是恩施高山上的瓦屋桥村人当下的生活。过去,恩施未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偏僻、遥远、贫穷,是苦难记忆中“忧伤的土地”,如今的山寨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老伯自家种的樱桃,免费让客人采摘不肯收钱;作者的微信好友龙娃儿隔三岔五用诗歌书写耕作体验;村民们因为地肥水洁,在家卖菜喂猪,收入不比外出打工低;一个小村20几户人家出了两个博士,上大学的有7个。特别是龙娃儿的儿子,毕业后留京成为网络工程师,还不忘帮助家乡建设。这些让我们看到中国乡村传统文化根脉之所在,体悟到“忧伤的土地”怎样在新时代成为“优雅的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那些沾带烟火气、泥土味的语言,是徐晓华散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大量运用来自民间的方言土语,有时也穿插一些土家族民歌,作者的内在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全书读下来,我们被那些充满乡土味鲜活语言所感染,那些曲折的人生故事和丰富的人物情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粗陶》中,罗窑匠做砂罐接济穷人,赊账不用还,他说都是困难人,要像砂罐一样,让人透口气。夏夜山寨,“纺织娘的叫声划窗而入,月光奶水样从瓦缝一股股挤下来”。如此语言,就像山里的清泉一样温柔地润泽着这块土地

徐晓华讲的故事很短,道理很深,那一篇篇散文就像一盏盏巴盐古道的马灯,照亮我们跋涉人生的前路。当然,徐晓华也会把它作为照亮自己文学路上的灯光,引领他翻山越岭,过河闯滩,从乡土走向诗和远方。

[1]

作者简介

甘茂华,1997年生,广西桂林阳朔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