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茶花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威尔第:茶花女 |
威尔第: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三幕歌剧。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威尔第 茶花女 [1]
外文名称 La Traviata
发行时间 1990年10月25日
歌曲原唱 Kleiber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85
简介:
作曲: Giuseppe Verdi
指挥: Carlos Kleiber
演出: Ileana Cotrubas、Placido Domingo、Sherrill Milnes
CD编号:DGG 415132-2GH2
简介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歌剧与小说人物的名字对照:薇奥莱塔--玛格丽特、罗多尔夫--阿尔芒)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剧情梗概是因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原是一名商店职员,沦落为娼妓后,虽然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但精神与肉体上却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爱了她4年。见面后,玛格丽特正巧发病,其他人对此漠不关心,而阿芒却真诚地照护她、体贴她。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接受了阿芒的爱情。
为了摆脱那种奢华但又令人窒息的环境,她倾全部积蓄,与阿芒到乡间居住,平静的生活中两情缱绻,十分恩爱。不料阿芒的父亲闻讯后大怒,赶来乡间兴师问罪,当他得知玛格丽特对自己儿子确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触动,但仍坚决要求她与儿子断绝关系。玛格丽特考虑到阿芒将来的幸福,忍痛答应阿芒父亲的要求,给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称自己已做了别人的情妇,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内情,指责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玛格丽特遭此打击,顿时晕倒,病情加剧,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亲才将真情告诉儿子,阿芒怀着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后带着无法实现爱情与家庭幸福的遗恨,离开了人间。
(以上摘自世纪前线古典音乐网)
简介
由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挂帅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录音,长久以来是许多人最先考虑的《茶花女》录音版本。
克莱巴的指挥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特质。他不需要用很夸张的手法,就能做出需要的戏剧弹性。这就是克莱伯的长处。蔻楚芭丝(Ileana Cotrubas)喘气声格外明显,不知是录音失误或是借此暗示薇奥蕾塔的肺病。蔻楚芭丝是来自东欧的演唱家中最优秀的薇奥蕾塔诠释者。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以厚的共鸣声,较暗的音色制造出阴暗的戏剧性,适合悲剧角色。他的声音倾向"闭",与帕华洛帝、卡列拉斯的"开"颇有不同。米伦兹比起从前的RCA布列特尔版又要进步许多,已经接近他的最圆熟演唱。这是日本人最爱的《茶花女》,应该有一半是出于对克莱伯的热爱所致。
(以上摘自中国影音器材网.蔡启智文章《茶花女录音版本比较》)
个人观点
小克莱伯的完美主义令我不忍----他指挥的作品几乎都没有七情六欲,他的贝五名盘听得我痛苦不堪!
他似乎是为了演绎史特劳斯作品而生的。小克莱伯的《蝙蝠》确实让人赞不绝口。对于不需太注重描写情感,冲突,理念的音乐作品比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所有曲目,小克莱伯的演绎是上佳选择(说实话我也无法想象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新年音乐会会是什么样的气氛,但肯定效果不佳)。
而这一版唱片的例外之处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她以动人著称而非技术。Domingo奉献了感情充沛的演唱同时也奉献了一个著名的破音;Cotrubas的演绎让人心碎,极其感人;克莱伯指挥的乐队至少很好地衬托了气氛----这场演出并不很具备小克莱伯的特别强调音乐的线条和色彩变化的典型特色。
小克莱伯的个人印纪不强烈的原因有可能源自Verdi向来以极高难度的演唱来折磨歌手的历史,导致演出的歌唱家们无不本领非凡,所以这一版本成为一场以演员的精湛演出为绝对主导的伟大表演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无意非议刚刚去世的指挥家,但类似《茶花女》这样的歌剧,缺乏情感是不可原谅的。好在这套唱片音乐情感,技术兼备,演唱更是无上,是我心目中接近完美的《茶花女》版本。
"有眼无珠"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许许多多的杰作在刚刚面世时都遭遇了失败。《茶花女》的初演同样有惨痛的经历。AGAIN,原因又是特别与众不同的完全出在演员身上。那位饰演身患重病的美丽名妓的女演员:著名的多那特丽彻底破坏了整个首演!她像貌丑陋且相当肥胖臃肿,每当她唱起自己多么"消瘦憔悴"时观众席就爆发出一场哄堂大笑;在最后一幕她倒在台上时,激起了那么一大片飞扬的尘土。
这部以感人肺腑著称的歌剧活生生地被人演成了爆笑剧,评论家们毫不留情地写道:那场首演开辟了惨败历史上的新纪元!
不由得又想起《十面埋伏》的"类似"经历,号称要让人痛哭的电影看得我当场就快要疯了,现场爆发的阵阵哄堂大笑至今记忆鲜明。(为什么中国就没有电影评论家说出这么形象生动的评语?)
Verdi最终是大获全胜的,《茶花女》和其他两部作品组成的三部曲光照普世。
相比之下我一点也不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类似",虽然它们感觉上可能很相象。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