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姚启圣(清朝官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姚启圣(清朝官员)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 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名臣、名将,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驻守福州。1683年,因旧疾复发病逝。

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姚启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为当地土豪侮辱,因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姚启圣附族人籍,隶属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康熙八年(1669年),因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罢官。 剿靖南王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进入浙江境内,攻取温州府府城及台州、处州两府辖县。康熙皇帝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与儿子姚仪捐资募壮兵数百,赶赴康亲王麾下效力。姚启圣被委任为署诸暨知县,同守备何清剿平紫琅山土寇。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亲王将姚启圣的功绩上奏康熙皇帝,姚启圣因而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后随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的叛兵。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启圣与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将木城焚毁,斩杀众多耿军,乘胜收复云和县。 同年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征讨耿精忠,军队攻入仙霞关,逼近福建,耿精忠投降。姚启圣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当时郑成功之子郑锦占据漳州、泉州和兴化,清军前往征讨。吴三桂麾下将军韩大任骁勇善战,被称为"小淮阴侯",自赣入汀试图与郑锦会合。姚启圣将其说降,得到其部卒3000人编入亲军。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漳、泉之地,郑锦逃回厦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 收复台湾 郑锦侵犯海澄、长泰、同安、惠安、平和等县,姚启圣上奏十疏:"一请调福宁镇兵会同八旗兵及浙江提标兵剿贼泉州,调衢州、赣州、潮州三路兵剿贼漳州;一酌给投诚官兵俸饷,以安反侧;一愿自捐粮米,增募督标兵五千;一荐举浙江贤能文武官二十员,请令赴闽调遣;一增价籴谷一万石,米五千石,贮备军食;一分兵防守要路,设站运饷;一请复设漳浦、同安两镇总兵官;一闽省经制兵旧有五万一千七百余名,请增设一万八百名,等贼平裁撤;一严禁管兵官以厮役冒占兵额;一申明临阵胜败赏罚,格以振军心。"疏下议政王大臣等详议,惟衢赣潮三路兵皆在要地未便调闽,又既增督标兵,毋庸再广通省经制额,余并如所请行。

七月,姚启圣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启圣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斩伪副将林钦等。十月,姚启圣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刘国轩、吴淑、何佑等占据郭塘欧溪头,准备毁断江东桥以攻取长泰。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五月,刘国轩、吴淑等率万余人谋夺江东桥、榴山寨,姚启圣同赉塔、石调声击败之,至太平桥、潮沟,杀敌千余。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启圣与赉塔、杨捷、石调声督兵攻复海澄县,提督万正色攻克海坛,姚启圣同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伪将军朱天贵、杨彪等。叙恢复长泰等县功,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刘国轩等,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如琉球、高丽那样。姚启圣上奏,康熙帝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取澎湖。八月,姚启圣至澎湖经理粮饷,施琅攻克台湾,郑克塽、刘国轩等人皆降,姚启圣还兵福州。

人物评价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郑观应:"国初海寇内犯,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之将才出;三藩同叛,而岳乐,穆占、赵良栋、梁化凤、王进宝之将才出;准噶内闯,而超勇亲王策凌之将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将才出;金种捣穴,而阿萨、海兰察之将才出;川楚征剿,而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杨芳之将才出;发,捻等逆纵横扰乱,而向、张、江、塔、罗、李诸帅之将才出。"

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若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 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收复台湾 击退刘国轩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平台方略 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 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置"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

壮大水师 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恢复经济 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1]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