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娲之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女娲之肠

来自网络的图片

女娲之肠神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女娲之肠

实质; 生殖崇拜的一种

出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

相关; 商王十干"

基本资料

商王十干"庙号"源于女娲之肠。西周以牝鸡无晨号召天下,氏族及其女祖地位下降,但宋、楚却保留了商俗巴蜀还有夏俗。蛇身当由女娲之肠演变。十神相当于阿提卡十个鄂拜,为氏族部落结构中的单位。有复杂的纠结缠绕关系。对偶神下身的缠绕就是要反映这种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的图腾算子也是要揭示此结构。东汉时南阳的瓦解中的氏族部落最先引起关注和研究,而后在山东发现更多的同态氏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

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相关典故

女娲是母神,也是生殖之神。古人对于人体构造不甚清晰,所谓女娲之肠,其实是生殖崇拜的一种。以生命的力量对抗苍天,这本身就令人为之动容。在山海经的设定里,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的重孙。如果说共工是我们的先民,则女娲本人,早已是先民之神,两者固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关于共工谱系,详见于此:"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非常简短,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祝融生共工,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火生水;二是共工生后土,即水生土。后土者,地母也。土葬的老坟头,多半立一块"后土"牌,后土神兼管阴司。水火共生,水土生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朴素的相生相克观念由来。地水风火,是原始唯物主义的依据。按山海经中,关于治水或水患的记载不胜枚举。比如说:"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先疏通主要水道,再开挖旁支沟渎以供分流),是相当先进的治水方法。说明在先民的生活中,与水患的搏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鲧是个伟大的牺牲者,窃息壤救人世的行动,不亚于西方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却因为"不待帝命"被天帝杀害,这一点证明至少在成书之日,原始的皇权思想已经形成。而禹则是个随时而化的智者,并因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想:在远古洪荒,人类在和一场大洪水搏斗。有人筑坝(息壤?)以阻挡洪水,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后世的承继者却以卓越的治水经验,改变了生存环境。当然,也可能是自然环境(天帝)自行的好转。以上是关于山海经中女娲及共工这两个人物的考证。然而使我真正动容的,还是另一段记述:"共工臣名曰相繇(亦称为相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鸟欠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1]

参考文献

  1. 女娲之肠,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