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头巾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头巾草
图片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头巾草,中药名。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并头黄芩ScutellariascordifoliaFisch.exSchrenk.的全草。并头黄芩,具有清热解毒,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阑尾炎,乳腺炎,蛇虫咬伤,跌打损伤。[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头巾草
汉语拼音:Tóu Jīn Cǎo
别名:山麻子《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枝莲《西宁中草药》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能:清热解毒,解毒消肿
主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阑尾炎,乳腺炎,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头巾草

拼音名:Tóu Jīn Cǎo

别名: 山麻子、半枝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并头黄芩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坡或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青海。

原形态

并头黄芩,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12-36cm,四棱形,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或几无毛。叶具短柄,柄长1-3mm;叶片三角状狭卵形、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3.8cm,宽0.4-1.4cm,上面无毛,下面沿脉上疏被小 柔毛,有时几无毛,具多数凹腺点。花单生于茎上部的叶腋内,偏向一侧;花萼长3-4mm,盾片高约1mm,果时均明显增大;花冠蓝紫色,长2-2.2cm,花冠筒基部前方浅囊状膝曲,下唇中裂圆状卵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坚果椭圆形,具瘤,腹髯近基部具果脐。花期6-8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白杨素(chrysin),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甙(chrysin-7-O-β-D-glucuronide)。

性味

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肝炎;肝硬化腹水;阑尾炎;乳腺炎;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绞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2]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论述

  • 1、《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主治肝炎,阑尾炎,跌打损伤,蛇咬伤。”
  • 2、《西宁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癌。”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 1、治急性乳腺炎(早期),鲜半枝莲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西宁中草药》)
  • 2、治肝炎,肝硬化腹水,半枝莲30g。水煎服。(《西宁中草药》)
  • 3、治跌打损伤,并头黄芩60g。捣取汁,加酒服;药渣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

形态特征

根茎斜行或近直伸,节上生须根。茎直立,高12~36厘米,四棱形,基部粗1~2毫米,常带紫色,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或几无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分枝。叶具很短的柄或近无柄,柄长1~3毫米,腹凹背凸,被小柔毛;叶片三角状狭卵形,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3.8厘米,宽0.4~1.4厘米,先端大多钝,稀微尖,基部浅心形,近截形,边缘大多具浅锐牙齿,稀生少数不明显的波状齿,极少近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较淡,沿中脉及侧脉疏被小柔毛,有时几无毛,具多数凹点,有时有不具凹点,侧脉约3对,上面凹陷,下面明显凸起。花单生于茎上部的叶腋内,偏向一侧;花梗长2~4毫米,被短柔毛,近基部有一对长约1毫米的针状小苞片。花萼开花时长3~4毫米,被短柔毛及缘毛,盾片高约1毫米,果时花萼长4.5毫米,盾片高2毫米。花冠蓝紫色,长2~2.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基部浅囊状膝曲,宽约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6.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圆状卵圆形,先端微缺,最宽处7毫米,2侧裂片卵圆形,先端微缺,宽2.5毫米。雄蕊4,均内藏,前对较长,具能育半药,退化半药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髯毛;花丝扁平,前对内侧后对两侧下部被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1.5毫米,径1毫米,具瘤状突起,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蒙古、日本也有。

生长环境

生于草地或湿草甸,海拔2100米以下。[3]

参考资料

  1. 头巾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头巾草中医世家
  3. 头巾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