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阳半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太阳半径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300千米。我们在日地平均距离观看太阳时,太阳的半径张角大概为960角秒,换算成线尺度1角秒(arcsec)=725.3千米(Km)。太阳的半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太阳本身存在一个收缩和膨胀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笼统的指的太阳半径就只是取的平均值。

太阳是原始星云由于引力坍缩形成的,太阳形成后进入主序星阶段。图简要展示了太阳的演化过程,太阳从形成到目前约有46亿年历史。太阳进入主序星到红巨星阶段,半径和光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大。太阳不像岩石类行星那样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边界。太阳半径是指从太阳球心到光球层外边界的距离。对于太阳模型,太阳半径是指波长λ=5000Å时光学深度τ_5000=1所对应的层次。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记载了测量太阳直径的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太阳直径。19世纪末,Auwers测得太阳半径为959.63〃,这个值后来被IAU公布为标准太阳半径值。从19世纪系统性测量太阳半径开始,人们就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对太阳半径究竟有多大和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研究。随着仪器精度的不断提高和测量数据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步发现了太阳半径变化的一些规律。太阳半径变化涉及到太阳内部构造、辐射机制和演化等重大太阳物理问题,同时,它对日地关系、大气物理、空间天气等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如果太阳半径变化,那它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变化的起因是什么?驱动它变化的物理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都有待深入研究。

测量历史与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测量太阳直径的国家。《周髀算经》中测量太阳直径的方法是:“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日。而日应空之孔。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故以句为首。以髀为股。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这段话的意思是:取一根八尺长,内径为一寸的空竹竿,用这根竹竿对准太阳。当太阳过子午线时量竿影长度,此时太阳圆面刚好充满竹竿内管。当影长正为六尺时,竹管的内径和竹竿长度的比例是一寸八尺,因而认为太阳直径是日地距离的八十分之一。这个值和太阳直径是日地平均距离的一百零八分之一,已经算比较接近的了。张衡在《灵宪》描述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转换为现行的360度制,即29'.21,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误差仅有2'。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下,这个数值是相当精确的。

法国天文学家Picard在蒙德极小期比较准确地测量了太阳半径,为了表彰其对太阳半径研究的贡献,法国2010年发射的一颗测量太阳直径的卫星以其名字命名。系统测量太阳半径始于19世纪,1891年,Auwers测得太阳半径为959.63这个值后来被公布为标准太阳半径值。测量太阳半径主要是通过几何原理,常用的测量方法有:

子午圈测量;

日食和水星凌日;

望远镜漂移扫描技术;

等高方法;

卫星角距离测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