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极柔力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极柔力球

太极柔力球“太极”是这项运动的根本和生命。太极柔力球圆弧轻划,看似软弱无力、轻松自在,然力度拿捏、方位掌握均耗损巨大,一场球下来,轻则汗流浃背,重则腰酸腿软。

这项运动已经在大中城市开始玩起来了,主要受众群是社区的老人,深受老人的喜欢,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在教学中开展了此项目,许多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开始接触并喜欢上这项运动了。太极柔力球是一项比较新兴的运动,球拍类似于羽毛球比赛用的拍子,主要不同在于柔力球球拍的击球面不是网状结构而是薄布状,且印有太极图案,球却像网球,由外层的皮、最里面的细沙组成。借鉴网球、羽毛球的场地、规则等要素,并融入了太极精髓,“提炼”形成了这项运动。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太极柔力球

外文名:Taiji Rouliqiu

专利拥有人:白榕

创编组:李健康、张路、成名铎、李小斌等

发祥地:山西财经大学

发明时间:1991年

课程开设院:校山西财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诞生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副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1991年白榕携太极柔力球发明专利在山西财经大学(前山西经济管理学院)与该校体育学院李健康、薛晓媛、张路、成名铎(山西大学)、李小斌(山西师范大学)、邢怀中(山西长治医学院)等人,共同组成"太极柔力球创编组",开始向全社会推迟推出该项运动。1994年,太极柔力球运动通过了国家教委评审小组的评审和肯定。2000年被中国老年体协列为推广的新项目,分别在北京(2000年)、山东(2001年)、北京(2002年)、上海(2003年)、天津、江西(2005年)等地举办了培训班和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校。

特色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由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该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它可以二人对抛、单人独练、几个人互传或隔网竞技,以达到健身、娱乐、表演和竞技的一种运动项目。

文化意义

太极柔力球是应时而生的一项太极化的球类运动,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巧击蛮,以小胜大以及和平圆满的战略思想,它保留了太极思想和太极运动中所有的精华,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元素,并且使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这一特点成为其与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架网相隔、持拍对打的球类运动的主要区别。在运动中,每一次的收力、发力、接球、送球都是一次对心理的修炼,使每一参与者都能享受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和氛围及酣畅自如的肢体运动所带给的快乐。

疗效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它可以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机多样,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多向思维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正确的弧形引化动作要求以肩为轴,肩、肘、腕保持一个弧形,因此整个上肢都不是紧张的,这有助于静脉血的回流,保护了心脏的安全。

它又是一种运动量可以灵活调节的运动:体力差的可以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体力好的可以左奔右突,前后变幻;初学者可以高接低抛,和平过渡;娴熟者可以四处封杀,各展雄风。运动时圆灵轻活、闪展腾挪,人拍合一、心球合一、轻如燕子抄水、凤凰展翅,重如狮子摇头、豹虎归山,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运动量完全由锻炼者自我掌握。太极柔力球也可以作为一项隔网竞赛项目。为了比赛的胜利,参赛者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努力钻研,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果敢、坚毅、机敏、顽强的品格随技艺逐渐形成。除了健身和竞技外,太极柔力球还可以作为表演的手段:单人、双人及多人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各种优美的表演。因此柔力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锻炼者的需要。

太极柔力球技术原理

柔力球运动的技术,是人们合理运用身体能力和动作,掌握和提高柔力球的技术水平,使其最大限度地达到球拍合一、心球合一的有效方法。柔力球运动的技术原理是该运动中带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是广大爱好者正确掌握柔力球技术的理论依据,也是人们长期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大柔力球运动爱好者对这项新兴体育项目认识的提高,柔力球运动的技术原理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柔力球运动是借鉴了武术、兵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技术的精髓和规则,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这一运动符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可结合个人的技术特点形成各自的风格。在竞技中能否运用合理的技术,也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和意志的影响。

  • 圆弧的形成与运用

根据柔力球运动本身特定技术的要求,练习者做任何动作,心中都要有 “圆” 的概念。即要以持拍臂的肩为轴,将球纳入球拍后,根据不同技术动作进行弧形引化。由于身体的移动和持拍臂屈伸的不同,就形成了不等半径的圆弧,半径长弧形就大,半径短弧形就小。不管弧的大小,它都是圆的一部分。我们认识了这个规律,在练习和比赛中就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有意地改变半径的长短,使弧形引化的过程千变万化,迷惑对手,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 球与球拍、球速与拍速的对应关系

在柔力球运动中,球与球拍是一对主要的对应体,在运动过程中对球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对来球的速度、力量、方向,要有正确的判断。球拍在迎纳球时,在速度、力量、方向上都应与来球符合,做到泄力化解,改变方向,使球悄声无息地切纳入拍,做到拍球合一,为弧形引化打下基础。这个环节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如果对速度、力量、方向判断的不正确,就会出现撞击、漏球等现象,造成失分。

球入拍的角度在“迎、纳”两个技术环节中,球入拍的角度是主要环节。以拍子的斜面对准来球,使球与球拍形成一个适度的夹角,我们叫它球入拍的进入角。这个角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切纳入拍的质量好坏,过小易撞拍框或球从球拍对面框滑出,过大会产生撞击或漏球。正确的入拍角度会给正确的弧形引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所示为正确的入拍角度,从图中可看出球入拍的角度大约为 22 ~ 45 度。

(1) 准备接球时,取球中心点 O 作一与地平面平行线 AB。

(2) 取球 AB 线上与球相交点 O 作垂直线 CD。AOC就是 90 度角,其 FOC 角为 45 度。

(3) 若球拍 1 与地面平行,球拍的中心点与球的外边相连,其点为 O1 与 O 点连成直线 FO,其 FOC 角为 45度。

(4) 若球拍 2 与球斜面接触,球拍中心点 O2 连成直线 GO,其 GOC 角为 22 度。

对惯性力的理解与运用在柔力球运动过程中,规则明确规定抛接球时不准用推、压、扇、托、挑、扣等不规范的动作,而要沿圆的切线方向将球抛出。离心力与向心力是一对矛盾,二者互相依存,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在弧形引化过程中,拍面控球时,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在弧形引化终了拍子将球抛出时,离心力和向心力同时消失,但因在弧形引化过程中产生的速度很大,球就会靠速度惯性按弧的切线方向飞出。练习者应将这种现象和规律,运用到技术实践中去。例如:球一入拍,立即以肩为轴加速做弧形引化,半径越大速度越快,抛球的力量、速度也就越大越快,使对方不易接球;反之,大半径划弧但不加速,就会产生慢速球,可迷惑对方,使对方判断错误。

太极柔力球技术

柔力球的接抛球方法与羽毛球和网球完全不同,它的特点是:球拍与球接触的瞬间是切线角度,进入球拍并带球做完整的弧形引化后顺势将球切线抛出。柔力球*运动有四个基本要素: 1. 迎 迎是前提。球来时提前做好观察和判断,用拍子的侧面对着来球的方向,与球成切线的角度伸拍前迎。 2. 纳 纳是基础。纳是球拍与球成切线角度,将来球紧紧地纳入拍面。它是对来球惯性缓冲控制的开始,是弧形引化的开始阶段。 3. 引 引是核心。以肩为轴挥拍,球拍应在圆弧曲线上运动,以拍框边缘为先导,携球进行弧形引化,此间有速度、力量、方向的变化,也是由防御转为进攻的变化。 4. 抛 抛是结果。抛是弧形引化过程的出球阶段。球拍运行沿引化圆弧的切线方向,顺势而抛。“引” 与 “抛” 是紧密连接,一气呵成的。球抛出时拍子的边框应对着出球方向。以上四要素在接抛球过程中,既要反映各环节的不同特点,又要连为一体,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技术特点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要求首先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主动伸拍迎球,使球从球拍的边框悄无声息地切纳入球拍。球入球拍后,以两脚为支撑双腿发力,力通过腰的分配组合,使身体和手臂以及手臂所持的球拍和拍内的球,以身体的横轴、纵轴和矢状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中使球在球拍中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再以这个离心力的惯性将球沿弧线的切线方向甩出球拍的过程。[1]

太极柔力球与其它球类的比赛一样,都是非常激烈的,其球飞行速度和运动量不亚于网球、羽毛球等运动,而且这项运动落点非常准确、刁钻,球路变化无穷。我们仔细观察就会看出,它与其它持拍球类运动的技术完全不同,它不是将球推打出去,而是用身体带动球拍挥旋,产生惯性离心力将球抛甩出去的一种技术。 比较接近的运动方式有田径运动中的链球和铁饼。由于它的接抛球过程是划一个圆弧,是有一定时间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在划弧的不同阶段选择由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球,真假虚实、声东击西,使对方难以判断,划弧所拥有的时间可以使动作不断随意创造,优美的弧线也使动作圆润流畅、潇洒、飘逸,使智慧和技巧以及美在运动比赛中唱上了主角,那种只用蛮力、狠拼猛打、不动脑筋的运动方式全无了用武之地。使东方民族处理问题全面周详、含蓄、婉转、坚韧不拔、灵巧、细腻的民族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使运动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享受,通过运动,使大家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

适应性

太极柔力球运动广泛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不受场地和气候的限制,室外锻炼,有点场地就行;门庭小径,楼道屋顶都可以,因地开展,空旷场地更佳,刮风下雨,室内床前也照样可以挥练自如。[2]

在我国十天九有风,尤其是我国北方,风更大。太极柔力球球重为53—55g,挥拍时,拍框引领划弧不扇风,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运动形式,风对球拍和球的影响都不大,所以基本不受风力的影响,这很好地解决了在风天无法进行持拍运动的问题,所以也适合在大众中的开展和学校体育课使用。太极柔力球器材价格低廉,不易损坏,一套器材能打好几年,而羽毛球一天就可能损坏数只,所以本器械更适合我国国情,更贴近广大群众的锻炼实际。

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年体协正式开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其余的近十个省市也准备在一年内开始推广这项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30万人经常投身于太极柔力球的锻炼当中。

影响

对于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这项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菖蒲河公园向正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介绍太极柔力球的玩法。到2010年为止,该运动已进入全国工人运动会和部分省市运动会的正式比赛中,全国已有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在教学中开展了此项目。已有日本,匈牙利,德国,墨西哥,新加坡,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运动,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协会。2006年9月和2007年十月在日本大阪举办了两届全国比赛,德国和奥地利也举办了两届欧洲太极柔力球锦标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