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際蔚藍(曾福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際蔚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天際蔚藍》中國當代作家曾福來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天際蔚藍

飛雁南遷連白露,層林盡染映瑞雪。

雪後放晴的黃龍村景色愈濃,仿佛一幅濃重的山水墨畫,漫山遍野增添了燦爛和輝煌。冬日暖陽不僅給人嫵媚,更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清澈如碧。我凝視着天空,心靈默默地與時光對語,思緒飛得很遠很遠......

千年古村

黃龍村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探究。但其歷史確實悠遠,人文厚重。綜合現存的記載、文化遺址和傳說,黃龍村至少經歷了千年之久。

見證一:古界碑。在合肥市和銅陵市的「分水嶺」處,有一滄桑古碑,此乃古界碑,此碑南北向,南面的「廬州府」(今合肥市) 三個字已經風化嚴重,字跡模糊,北面的「江南安慶府桐城郡」八個字,字跡尚清晰可辨。了解我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從秦始皇開始改周朝分封制為郡縣制,即縣之上是「郡」,縣由郡管理。歷史上出現了幾次撤郡,幾次又復設郡,最後一次撤郡的是唐肅宗,在德元載(756年)十二月十五日,又改郡為州,郡太守為州刺史,自此之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把州再改回郡了,由此推斷此碑立於公元756年前。當年的廬州府和安慶府南部疆界長達300多華里,唯此一塊界碑,自古至今,黃龍村是廬州府、安慶府交界的第一村,說明在公元756年前黃龍這塊土地上就有人跡活動了。

古界碑在風雨中默默地堅守了千餘年,它見證了黃龍當年歷史的輝煌。2022年5月,合肥市人大常委會二級巡視員司勝平任市駐黃龍村鄉村振興指導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跑遍了黃龍村,發現這塊碑極具文物、觀賞和保護價值,於是就動員社會團體募捐保護,現初步協商由合肥市建築質量協會投資三萬餘元,在此建界碑亭,並用鋼化玻璃將古界碑罩蓋。合肥市楹聯協會會長張家安為「界碑亭」創作楹聯一副,上聯:「山青水綠春無界」,下聯:「民朴風淳德有鄰」,並由老書法家方茂鴻書就。

見證二:伍家塥。在黃龍村審橋上游不遠處,有一文物名叫伍家塥。追溯及它的來歷,與廬江縣歷史上唯一的狀元伍喬有關。

伍喬自幼聰穎異常,且好學,他不滿足當地的師資和學習條件,到處求學。據傳當年,伍喬曾與同窗好友何秀才(樅陽縣白柳鎮何山村人)結伴,遊覽到現在的伍家塥一帶,賞其秀水青山,即興賦詩《晚秋同何秀才溪上》:「閒步秋光思杳然,荷藜因共過林煙。期收野藥尋幽路,欲采溪菱上小船。雲吐晚陰藏霽岫,柳含余靄咽殘蟬。倒尊盡日忘歸處,山磬數聲敲暝天」。此後,他潛居此地用功數載,後在僧人的資助下隻身赴京城趕考,結果不負眾望,名列第一,榮登皇榜之首。當朝南唐皇帝李璟也是一個大詩人,見伍喬文字清麗精煉,邏輯結構嚴謹,便欽點他為狀元。

伍喬常居民間,知百姓之痛苦,欽點為狀元後,朝廷要為他樹牌坊,伍喬上書皇帝,建議用樹牌坊的銀兩為民間建橋,獲准後根據伍喬的建議,在如今黃泥崗一帶的地勢低洼處(現店橋養老院對面)建橋一座。為感其功德,當地百姓把這坐橋叫「伍功橋」,現仍存有遺址。為紀念伍喬,人們把他在黃龍村住居過的地方叫伍家畈,賦詩的地方就叫伍家塥。據了解,伍姓是黃龍村早起的姓氏之一。從南唐到現在,歷史在這裡已跨越了一千多年。為保護伍家塥,當地政府會同水務部門在此修建了攔水壩。攔水壩起調節水流的作用,豐水時可以排水,枯水時可以蓄水,這樣伍家塥就永遠不會被破壞,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伍喬以及文化遺產的尊重。

見證三:黃龍庵。現存的黃龍庵碑文刻載:「黃龍庵開基於唐,中興於清」,推斷一下時間,說明佛教文化在黃龍這片古老的土地已傳播了一千多年。黃龍庵原坐落在黃龍村王莊村民組和楊榜村民組之間,在李興塘的南頭,廟宇恢宏,僧眾雲集,香火繚繞。解放初期因兩次失火,千年古剎被毀,後剩餘材料被拆,運到楊榜蓋大食堂。現在,在黃龍庵原來的遺址上至今還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字記載此碑立於乾隆二十年,還有具體到個人為建黃龍庵捐紋銀的姓名和數字,這就是「中興於清」的見證。2010年佛門弟子釋本花率廣大信徒在倪莊村民組重建黃龍庵,現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龍王殿。為方便信眾,釋本花在信徒的支持下,耗資二十餘萬元,自己和信徒以及弟子出工出力,修建了通往黃龍庵的公路、台階,還有停車場。

見證四:相關礬母山的記載。礬母山古稱崑山,根據明正德《安慶府志》和《無為州志》記載,早在唐朝中葉礬母山就開始有人開採明礬,從唐朝中葉到現在,時間已過千年之久。

北宋元豐年間,無為歷史上出現了第一位狀元焦蹈。焦蹈考中狀元後衣錦還鄉,誰料回鄉以後身染重病,請來名醫,名醫束手無策,家人只能求神問卜,說是崑山(今礬山鎮)有人開礦傷了地脈,差人前去查看,發現此處確在開礬礦,便責令立即停工,停工五日後焦蹈身體仍不見好轉,於是派人繼續查找,最後按圖索驥,查到現在黃龍村的礬母山,果然有人在此開礦,別瞧礬母山不大,礦脈卻直通礬山的大小礬礦,因此稱為礬山之母,隨即將此情況報於焦蹈,但焦蹈已是病入膏肓,無心再過問此事,到第七日焦蹈撒手人寰,歷史上無為的第一個狀元就這樣夭折了。

見證五:千年古樹。據相關部門考究,黃龍村現在存有的千年古樹至少有七棵。悠悠古樹,是對黃龍歷史最好的記錄和守護。

黃龍村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如夢如幻的傳說,引得一批批文藝工作者和遠方的遊客紛至沓來。為保護歷史文化,現在的黃龍村正在申報千年古村。

春風化雨

龍,是中華民族圖騰的象徵。炎黃子孫被稱作為龍的傳人。

在黃龍村,龍王山、龍形地、龍王塥、黃龍洞、黃龍庵等名勝古蹟及相關龍的遺蹟遺存遍布境內。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條黃龍在黃龍村楊家榜獻文山中修煉,修道成術後從洞中飛出,在青山湖後梢的竹枝墩對面的小溪旁進入東海。現在,在楊家榜獻文山還能看到黃龍出洞的遺址。

這條龍進入東海,與地面的入口處千百年來不旱,無論大水還是大旱年份,這裡水位穩定,而且水質較好,冬暖夏涼,礦物質較多,據說患有一般皮膚病的人只要在這裡沐浴幾次,皮膚病立刻就有好轉,因這裡常年不旱,人們認為這個地方與東海相連,於是就把這個地方稱為龍王塥,把附近的山取名叫龍王山。2022年廬江縣遭受了六十年未遇的大旱,青山湖直線水面下降了五米,龍王塥的上游和下游很遠的地方以及周圍的土地一片乾涸,但龍王塥中依然水汪一片,堪稱一奇蹟。

龍王山,山勢不高,但風景秀麗,山上樹木蔥蘢,站在龍王山頂,美麗的青山湖盡收眼底。山下有一學校遺舍,叫黃龍小學。黃龍小學歷史上一次遷址,數次更名,風雨七十載,風流數十春。

黃龍小學創建於1951年,開始校名為「廬江縣黃龍小學」,民辦全日制小學,同年底被廬江縣批准為公辦小學。校址坐落在龍王山口與曾家窪之間的竹枝墩上。曾家窪的小溪經高山流來,從學校操場邊流過。一進大門是照壁,從照壁兩頭進入後面教室,校內有兩棵千年的桂花樹,常年枝葉茂盛,花開季節,校園內外遍地花香令人陶醉。

竹枝墩是個古老的建築,它一開始是黃龍徐氏家族的享堂,民國年間,這裡辦過多年私塾教學。1951年全縣部分鄉鎮規模調整,增設黃龍鄉,鄉址設在竹枝墩,隸屬礬山區,於是就有「廬江縣黃龍小學」校名的由來。黃龍鄉轄管以前的黃龍和楊樓兩個大隊範圍,當時沒有村級和大隊,黃龍鄉直接管轄到村民組。

1966年10月,泥河區組織力量興建張院水庫,竹枝墩屬淹目區,學校必須遷移,考慮新校址的合理位置,經黃龍大隊與楊樓大隊磋商,決定選擇在龍王山南端山窪內。

1967年底,黃龍小學由竹枝墩遷移到龍王山南端的山窪內,這裡是黃龍大隊與楊樓大隊交界處,便於兩個大隊學生上學,在此,黃龍小學更名為「東方紅小學」,小學學制由六年級改為五年制。1968年,隨着學生數量的增加,為擴充師資力量,經店橋公社黨委同意,並報泥河區批准,東方紅小學開始聘用首批民辦教師,有曾勛達、劉慶國查秀明三人。到了1971年底,「文化大革命」高潮已過,又重新恢復黃龍小學校名。1972年,黃龍小學開設黃龍附中班,好景不長,1973年底關停。1975年泥河區委批准店橋公社各中小學成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大隊幹部徐成達任黃龍小學管理委員會負責人。1978年,黃龍小學二度開設初中班,直到1991年底,因中學規模擴大,停辦黃龍附中班。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黃龍小學雖然學校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很差,但老師們教學卻極其認真負責,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裡學風濃厚,師生關係融洽。求知好比渴思水,教學猶如蜂戀花。這裡有幾位捨棄功名利祿、一心撲在家鄉教育事業上的老校長;這裡有許多隻拿極低薪水、主要依靠農事維持生活卻沒耽誤孩子一節課的老師們,他們在無數個默默無聞的日夜中,在平凡的崗位上,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無私地傳授給學生,教育出數不清的的驕子,他們無怨無悔,常常是一個人教幾門課,為國家建設不斷培養和輸送人才。由於教學成果好,有遠在樅陽縣的白梅鄉和白柳鎮以及方圓幾十里路的學生都趕到黃龍小學讀書。

2020年由於生源缺乏,黃龍小學結束了歷史使命。為追憶當年的輝煌,承載對黃龍的記憶,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司勝平帶領村兩委旨將原黃龍小學籌建為「黃龍鄉愁博物館」,著名美術家郭因為博物館書寫了館名,現正在徵集藏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的黃龍人特別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好山,好水,好故事,吸引一批旅遊開發商來黃龍村論證考察,他們意向開發龍王山,將其與青山湖、龍王塥、黃龍小學、還有情人島連在一起,打造旅遊觀光線。還有部分文旅商欲來黃龍投資開發民宿項目。

黃龍,我永遠的家鄉,振興可待,輝煌可期! [1]

作者簡介

曾福來,中共黨員,安徽省廬江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機關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