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目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目瓷

天目瓷是一种以铁釉烧制的 缩略图 ,铁釉(铁质黑釉)即天目釉。天目的说法来自日本,后被国内引用接受。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来我国留学的禅僧曾从天目山的禅寺把这种茶盏带到日本,并称它为"天目",于是后来人们习惯上便把黑釉瓷称为"天目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天目瓷

性质; 铁釉陶瓷

时代; 镰仓时代(1192-1333年)

拼音; tianmuci

目录

1基本介绍

2烧造工艺

3天目瓷品种

4其它介绍

基本介绍

天目瓷也称"天目釉",是以铁质黑釉烧制的陶瓷,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窑、定窑、山东博山窑、河南、山西、陕西也有出产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的论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烧造工艺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流程多达七十二项。瓷器主要工艺流程是:

一、采集,分选适合烧制的高岭土练成泥料;

二、制坯,选择手拉坯或者压坯;

三、干燥,不要太阳直晒,需慢慢自然阴干;

四、利坯,待坯体半干时进行修整;

五、素烧,在900℃多度高温下把泥胎烧成素胎;

六、天目瓷饰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烧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七、天目瓷烧制,需要经过1300℃的高温烧制;

八、天目瓷出炉,火候得当才能烧出精美的瓷器。

天目瓷品种

天目瓷是铁系结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黑釉和酱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主要天目瓷种类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

其它介绍

《天目》一书图版中有5件瓷器为焦作李封天目瓷窑遗址出土。其中有天目瓷碗1件(彩图8,北宋,口径18.6cm )、白覆轮油滴天目钵1件(图版10,北宋,高8.5 cm,口径14.8 cm,高台径2.5cm,藏藤田美术馆)、白覆轮天目碗1件(图版11,北宋,高14.6 cm ,口径14.9 cm高台径4.1 cm,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天目瓶1件(图12,北宋,高30.0 cm,口径12.0 cm)、河南天目双耳壶1件(图版13,高13.0 cm,口径8.9 cm,胴径12.4 cm,底径6.8 cm)。焦作市李封天目瓷器在《天目》一书中,被小山富士夫先生称之谓"河南天目"瓷。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窑具有圆形直壁深腹匣钵、圆形锅底漏斗状匣钵、环形垫圈等。另外,在一些器物内部还发现有带3--5个支钉的烧造痕迹。瓷器胎质以灰白色胎为主,兼有少量白胎、砖红胎和缸胎。釉色有黑釉、酱色釉、黄色釉、白色釉及天蓝色釉等。多数器物施釉到底,部分圈足露胎。釉层较厚,少部器物有窑变现象。器物装饰有刻花、画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花器物装饰丰富多彩,绘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笔如游龙的行书、草书等。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代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古陶瓷学会会长,深圳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先生,早在1979年所写的一篇题目为《河南天目瓷》一文中说:"……解放前,日人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带收集了一批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轮、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钵、皿、壶、器盖等。小山富士夫把这种天目瓷器称之为'河南天目'"。

从1975年起,焦作市古瓷窑遗址中就增加了一处"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河南天目瓷"中新增加几件焦作市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中的品种:"河南天目虽然孕育于各地的民窑之中,不可否认各类瓷艺的发展对河南天目都有着直接影响,尤其北宋时官窑林立,民窑四起,各窑互相竞争,虽然料粗,但能细作,虽不善雕、刻、绘画,但却利用黑色有青紫及酱色的釉彩,采用洒釉技法,发挥其熟练窑变功能,使其出现美丽的鹧鸪斑、兔毫花之类的精良作品,形成了河南天目独特风格。"

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