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天目山镇

天目山镇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由原临安市藻溪镇和西天目乡于2011年合并成立。天目山镇东依玲珑街道和太湖源镇,南界富阳区,西接於潜镇,北邻安吉县。辖23个行政村,人口36137人(2017年),面积241.8平方公里。是钱塘江水系之一天目溪的发源地,山清水秀。境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88.4%的森林覆盖率营造出一流的生态环境,走进这里如同置身于天然氧吧,是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1]

目录

建设沿革

天目山历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分经编《文选》,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修道于此,东汉《洞渊集》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天”。晋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余人。历代以来天目山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为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66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刹,历史上与杭州灵隐寺齐名,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道场。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天目山古木参天,景色秀丽,环境幽静,气候宜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与生物圈(MAB)"网络,成为世界级保护区。是浙江省唯一一处加入MAB网络的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被授予"两个基地"称号的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南独特的高大茂密的森林景观和由多种植物组成的繁茂融洽的植物世界,被誉为世界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宝库",素有"天然植物园"和"大树王国"之称。其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天目山璀璨的历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苏轼、元代的张羽,都留下了优美的诗章和传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穷幽探奇,吟咏志游,留下诗文160多篇。而且在天目山拍摄的电影电视剧风光片记录片已经有60余部。如果说金华横店是一座人为建造的影视城,那么天目山就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影视基地。

天目山镇围绕打造生态经济特色镇的战略目标,做深做透生态文章,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天目山镇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总抓手,积极开展天目流域治理、绿化、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工作,加大山林植被和名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切实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创建取得成功,成为前临安市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之一。全镇累计斥资数千万元,积极实施自来水村村通、污水户户纳管、垃圾集中处理及镇村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着力优化村容村貌;以“清洁乡村”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面源治理。还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完成了对畜业产业的污染综合整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示范点建设,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还在各村相继开展有动力和微动力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天目山镇是一个新成立的镇,原来的藻溪镇和西天目乡合并,成立天目山镇。全镇地域面积241.8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408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组,总人口36137人(2017年)。[2]

自然资源

主要特产

天目鲜竹笋、天目茶叶、天目笋干。

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效益农业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着力培育天目药材、天目花卉、天目香薯和天目水果等特色农业项目,大力推进雷竹、香榧、青豆、天目本鸡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拓展杨桐、中药材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以农、林、渔业休闲观光为主的“大农业”休闲产业,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

旅游产业

境内有西天目山(禅源寺、天目书院、开山老殿、大树王、仙人顶)、中天目山(普照讲寺)、南天目山(千佛寺、太极洞、玉皇坪、"流光万古"摩崖石刻、宝剑山)、天目石谷等旅游景点及桂芳古桥、绪香井、知青梅、杭徽古道旧址、苏东坡作"於潜女"原创地旧址等乡村景点。

天目山镇紧紧依托天目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拓展基地等延伸旅游产品。如今,天目山镇共有7个村开有农家乐,村民人口加起来还不到3000人,而接待床位已逾万张。2010年上半年,天目山镇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14万。此外,“金沙湾野外拓展基地”、“竹海休闲度假山庄”等一批休闲度假胜地也使游人流连忘返。[3]

经济概况

工业

天目山镇工业经济持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以纺织印染、制造、电缆料、造纸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至2011年,全镇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7亿元,500万元销售产值以上企业39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2家,实现销售产值10.03亿元,自营出口1263万美元;上亿企业2家。

农业

竹笋、茶叶、粮食是天目山镇的重要农业传统产业,其中竹笋可算是本镇当家产业,全镇共有竹笋种植面积6.7万多亩,是村民收入的一大来源。粮食生产也是天目山镇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全镇共有2个省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别坐落在九里、对石两村,规划面积2400余亩。在保证传统农业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天目山镇农村新的涉农产业发展趋势也不容小窥

畜牧业后劲足,养殖范围主要在藻溪片各村,养殖种类有生猪、湖羊、兔子、鸡等。2014年,肇村村1500头智能化母猪繁育基地破土动工,鸿基兔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60余户,其二级种兔场也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出栏将达100万只,食草性动物存栏量全市第一。

林业经济爬上山,山核桃、香榧、杨桐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种植范围主要以严家山、顶山、东关等高山自然村为主, 2011年部分农户山核桃收入已达5万元,杨桐种植面积已达2800亩,香榧也以每年500余株在增加。

小番薯、蔬菜、花生、水果等种植产业也从无到有,面积也逐年增加。已逐步成了我镇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和培育发展新兴农业的基础上,我镇以农、林、渔业休闲观光为主的“大农业”休闲旅游三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2014年全镇共有200多家“农家乐”经营户,主要集中在天目山周边的告岭、西游、九狮、天目、武山、月亮桥、一都等村。[4] /t20151218_3031234.shtml

地理环境

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位于浙江杭州市临安区西北部,主峰海拔1506米,为浙西诸山之主。距杭州74公里,车程1小时,距临安城区32公里,车程半小时,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车程1个半小时。交通便捷,进出性条件好,现有杭徽老公路与杭徽高速公路直达。处在西湖与黄山两个国际旅游胜地之间,距黄山2小时车程。

天目山地质古老,地貌独特,地形复杂,被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有4溪、5潭、6洞、7涧、8台、9池、12岩、27石、28峰。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谷幽泉清,茂林蔽日,奇花遍地,历来是风景旅游名胜地,素有"江南奇山"之称;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该区域动植物的遗存和植被的完整保护,成为一大奇迹,是我国中亚热带林区高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天目山的地理环境和森林效应,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年平均温度仙人顶8.8摄氏度,山鹿14.8摄氏度。茫茫林海,清静幽雅,夏天特别凉,冬季无严寒。丰富的植物资源及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各种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人类的休闲、度假、旅游等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环境。而且这里的森林中弥漫着多种对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有明显缓解作用的气态物质。2005年,浙江林学院旅游学院的科研人员通过测量发现,天目山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36000个/cm3,刷新了全国纪录。2009年,天目山被列入“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榜”,并且名列第四。同年,与台湾阿里山缔结为姐妹山。由于自然环境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地理区位明显,区内环境幽静,大气清纯,水质优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样,加上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为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休养避暑、宗教佛事的理想处所。[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