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针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山针茅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
天山针茅形态特征
天山针茅秆高17-23厘米,具2-3节,无毛或在节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无毛,短于节间;基生与秆生叶舌长约1毫米,边缘被短柔毛;叶片纵卷如针状,基生叶长为秆高1/2-2/3。圆锥花序紧缩,长约5厘米,基部为顶生叶鞘所包;小穗浅绿色;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3脉,两颖等长或第一颖稍长,长约2.7厘米;外稃长7-8毫米,具条状毛,顶生1圈短毛,基盘尖锐,长约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转,芒柱长约1.2厘米,芒针长6-7厘米,具长约5毫米的羽状毛;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脉,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1]
天山针茅生长环境
天山针茅多生长于海拔2100-2600米的干山坡和砾石堆上。
天山针茅分布范围
天山针茅产甘肃、青海(海西州)、新疆。模式标本采自天山。
天山针茅接近戈壁针茅(var. gobica)与石生针茅(var. klemenzii),但外稃先端具毛环;比后两种针茅分布更偏西和生于较高的山坡上。
天山针茅主要价值
开花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1.02%,粗脂肪3.99%,粗纤维29.22%,无氮浸出物48.53%,粗灰分7.25%。结实前粗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
针茅为中等高度的多年生密丛禾草,茎叶稍硬,后期粗糙。针茅的营养价值不低于一般禾草,特别是营养生长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针茅在春季萌发,秋季再生的嫩叶适口性良好,马最喜食,其次是羊和牛,骆驼不喜食。在针茅草场上放牧马时,马的体质很快恢复,而且马奶产量也得以提高。在临近抽穗时,适口性迅速下降,而在开花时就完全不采食。直到秋季,适口性又有所提高,冬季枯草保存良好,多数抹丛较大,牲畜较易从雪下采食。幼嫩期的叶子和茎的顶端是家兔最喜食的饲草。针茅的产量,据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定位站测定,在针茅+沟羊茅山地干草原中,三年平均针茅在最高产量月,可提供干草每亩30千克,占总产量的50.1%。在蒿子+针茅+沟羊茅+苔草荒漠草原中,针茅在最高产量月,可提供干草每亩16.5-17.5千克,占总产量的36%左右。针茅春季萌发稍晚,营养生长期较长,结实期可延至初秋,放牧利用时间较长,而且再生性强,耐牧。
针茅为草原型放牧场的中质牧草。通常分布广,生产力高,针茅草原,盖度可达35-45%。在新疆北疆冷季牧场中占重要地位。针茅的外稃有坚锐,的基盘和呈膝状弯曲的长芒,末端有扭曲的芒柱,受湿能自行扭转,极容易扎在绵羊身上。能刺入毛、皮、皮下组织乃至肌肉,严重时常引起死亡。因此在秋季牧场上,针茅带稃的颖果是绵羊的大害。试验证明,在针茅拔节早期放牧,抑制其秋季结实,或者秋季放牧前用机械方法打落颖果,可以减少危害,这时可用以放牧粗毛羊,山羊和马、牛。颖果成熟时坚硬的基盘常刺伤羊的口腔、皮肤,甚至进入皮下组织和肌肉,严重时引起死亡,故放牧应避开结实期。
各种牲畜都喜欢采食,由于植株矮小,产量不高。
天山针茅(原变种)秆高17-23厘米,具2-3节,无毛或在节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无毛,短于节间;基生与秆生叶舌长约1毫米,边缘被短柔毛;叶片纵卷如针状,基生叶长为秆高1/2-2/3。圆锥花序紧缩,长约5厘米,基部为顶生叶鞘所包;小穗浅绿色;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3脉,两颖等长或第一颖稍长,长约2.7厘米;外稃长7-8毫米,具条状毛,顶生1圈短毛,基盘尖锐,长约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转,芒柱长约1.2厘米,芒针长6-7厘米,具长约5毫米的羽状毛;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脉,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
天山针茅产甘肃、青海(海西州)、新疆。多生于海拔2100-2600米的干山坡和砾石堆上。模式标本采自天山。
各种牲畜都喜欢采食,由于植株矮小,产量不高。
天山针茅接近戈壁针茅(var. gobica)与石生针茅(var. klemenzii),但外稃先端具毛环;比后两种针茅分布更偏西和生于较高的山坡上。
8b.戈壁针茅(变种)
天山针茅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外稃顶端光滑,不具毛环。
天山针茅产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多生于海拔300-4550米的石砾山坡或戈壁滩上。模式标本采自蒙古。
荒漠草原的1种宝贵牧草,唯植株矮小,分布星散,产草量不高。 8c.石生针茅(变种)
天山针茅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其外稃长10毫米,顶端光滑,不具环毛;芒针长10-15厘米。 产内蒙古。常生于海拔1450米左右的砾石质山坡上。在东西伯利亚和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蒙古。
各种牲畜均喜食,由于植株不高,分布,较少,在放牧饲料中的作用不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