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像甚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象像甚么,这则小学生们也耳熟能详的[瞎子摸象]的譬喻,出现于佛教。 这则譬喻告诉我们世间的现象虽然有千差万别的差异性,但是它的本体是圆融的统一性,而我们人往往执取部分为全部,不能圆融观察世间的整个实相,好比盲者以偏执狭隘的心眼来观察大象,看到的只是大象局限性的部分,而不是大象全然的整体。佛教的华严哲学一[隐密显了俱成]的思想,譬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
原文
印度有一位国王叫做镜面王,有一天邻国进贡一匹身驱壮硕、毛色光润的大象,大家围著大象,品头论足一番。国王很欢喜,于是把宫中一群盲的按摩师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分别以手触摸大象的身体,然后要他们各自说出心目中大象的样子。
这群从未见过大象为何物的盲人,果然以他们敏锐的手指,认真而仔细地抚摸大象。 有一位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惊喜雀跃地大叫:[哇! 原来大象长得像弯弯曲曲的辕木呀!]另外一位盲人摸到大象坚硬温润的牙齿,马上斩钉截铁反驳道:[不对! 大象的样子像舂米捣衣用的杆棒。]有另外一位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只见他小心翼翼、轻轻巧巧地沿著宽宽大大的耳朵周缘,摸了一圈,然后神情慎重笃定地说:[嗯! 大象肯定长得像个装盛嗀物的畚箕。][不对! 不对! 大象就像寺院里信徒们焚香祈祷的三足宝鼎。] 摸到大象优美弧度的头颅的盲者,著急地摇著头否定。[你们都错啦! 象既不是辕木杆棒,更不是畚箕炉鼎,你们看! 它就像凹凸起伏的小山丘。]摸到象背的盲人说著。[瞧你们说得天花乱坠的! 其实大象甚么也不是,它就像一面厚厚宽宽的墙垣。] 摸到大象平坦柔软的腹部的盲者理直气壮地发难。 他的话才一说完,另外一位摸到大象粗壮的大腿,无限怜惜地说道:[大象的样子就像一棵绿叶满荫的老树,你们摸摸看! 它那折叠的皱纹正写尽岁月的沧桑。][喔! 你说大象如老树,依我看,倒比较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胳膊的年轻盲者漫不经心地唱著反调。[大象像个捣药用的石臼。]摸到大象足踝的盲人淡淡地说。[各位年轻人! 你们都偏差了,大象就像一麻绳编织而成的长鞭。] 一位摸到大象尾巴老人,以权威的口吻说著,空洞呆滞的眼睛,漾著一眶的坚持。
国王在一旁看到盲人各执其是,争论不休,拍手哈哈大笑道:[各位仁者! 你们都大错特错了,你们摸到的只是大象身体上的一小部分,大象不是鞭子、柱子、石臼、老树、墙壁.........,大象就是大象。]
这则小学生们也耳熟能详的[瞎子摸象]的譬喻,出现于佛教。 这则譬喻告诉我们世间的现象虽然有千差万别的差异性,但是它的本体是圆融的统一性,而我们人往往执取部分为全部,不能圆融观察世间的整个实相,好比盲者以偏执狭隘的心眼来观察大象,看到的只是大象局限性的部分,而不是大象全然的整体。佛教的华严哲学一[隐密显了俱成]的思想,譬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 悬挂在秋夜的上弦月,我们虽然只能看到明显的一小片光明,但是隐密不明的大部分并没有因此消失,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朗朗的慧眼,无法看到罢了! 我们应该培养一颗全观、全见的心来观照宇宙的万象,不以边见、偏见来看世间的一切,才能隐显无碍、表里如一,看出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