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角鹿 |
中文學名: 大角鹿 |
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是體型最大的鹿。古哺乳動物的一屬。大角鹿大約於7700年前滅絕。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1]
簡介
大角鹿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鹿。古哺乳動物的一屬。生活在三百萬年至一萬二千年前,我國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發現化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內亦很多。
經常活動於泥炭沼澤地,這種古鹿的角大得驚人,角面的寬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
河套大角鹿是幾萬年前生活在河套地區的一種大型的鹿。當時這個地區的氣候比21世紀濕潤,草原中分布有較大的湖泊,附近又長有樹林。河套大角鹿就生活在草原邊緣的樹林裡,以樹葉、嫩枝為食。和它共同生活在這個地區的還有原始牛、牛、赤鹿、野豬、納瑪古象、披毛犀、野馬、轉角羚羊、鴕鳥等等,河套大角鹿是當時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河套人」的狩獵對象。
分布範圍
地區
它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由來
傳統上大角鹿被稱為愛爾蘭麋鹿。雖然有大量的骨骼在愛爾蘭發現,但它們卻不只限於愛爾蘭,加上它其實與麋鹿不是近親,故現時很多學者都只稱呼它為大角鹿。現今的物種都可能是從M. antecedens在近埃姆間冰期演化而來。M. antecedens有時被認為是一個亞種,稱為M. giganteus antecedens,它的鹿角相似但更為複雜。大角鹿站立時肩高約2.1米。它有所有鹿中最大的鹿角,最大的約有3.65米闊及90磅重。
進化過程
大角鹿類的進化,總的說來是通過一系列的進步性的分化進行的,如身體休積的增大,社會化器官的分化,頭骨的變化致使感覺器官和營養孔特性的改進和能承受一個大而重的角的適應,下頜骨腫厚度的增強和骨架的粗壯。在晚更新世腫骨鹿類中顯出身體和頭骨的縮小和角的退化。在大角鹿類不同支系中各種特性的進化率是不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大角鹿的身材達到了最大的程度。它們的角的伸展長度可達4米,體重可達43公斤。
鹿角演化
大角鹿鹿角巨大,有幾個有關其演化的理論。其中一個指其鹿角進行連續及強烈的性選擇,因雄鹿需要打鬥才能得到雌鹿,故不斷的增大;繼而由於過份的大以致大角鹿不能承托而滅絕。不過這個理論卻於1974年前沒有太多的驗證。
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於1974年指對於一般的鹿,大角鹿不單體型上較大,鹿角在比例上亦較為大,這是源自於異速生長,或是在發展期間的身體及鹿角的異常生長率。事實上,大角鹿的體型剛好適合如此巨大的角。但是性選擇並非沒有影響,而是大角鹿的祖先早已有足夠大的角來演化。而古爾德更指鹿角的大小及位置正是由性選擇來維持:這對鹿角在形態上很不適合打鬥,但其在頭顱骨的位置則在攻擊敵人及吸引異性方面十分合適。大角鹿不像其他的鹿,它們根本不用轉動頭部來顯示其角的美態,單單從其正面就可以看到。
滅絕
有關大角鹿滅絕的成因討論都主要集中在其鹿角,而非其體型,這可能是由於鹿角的外觀多於其實際用途。有些學者指被人類獵殺是其中一個因素,因大角鹿的鹿角限制了它們在森林的活動範圍。
不過有反駁指大角鹿作為大陸上的物種,應該與人類一同演化,並且適應了人類的存在。
較近期的研究發現大角鹿的鹿角主要是由鈣及磷酸根組成,要維持如此巨大的角需要大量的這類物質來維繫。估計雄鹿會先從其骨骼上提供這些物質,再從食物上補足或是從遺棄的鹿角中獲得。故此,雄鹿的生長期會出現骨質疏鬆症。
當氣候在最後的冰河時期末改變時,棲息地的植物亦估計改變成為足以提供足夠的養料。在西伯利亞西部發現最近的大角鹿標本(估年約屬於7700年前,已在冰河時期以後),顯示沒有任何養分壓力的徵象。
這明顯大角鹿棲息的大陸性氣候地方沒有出現或未曾出現所謂的植物改變。
總的來說,大角鹿在個別地方上消失的成因有多個理論,但就最終大角鹿在歐亞大陸上的消失則沒有定論。有指這是人類存在及棲息地減少聯合造成。
大角鹿為爭奪配偶而戰,一人大的鹿角相互撞擊,兩頭公鹿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