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堡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竹堡乡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马边彝族自治县北部,东与镇江庙乡毗邻,南与下溪乡、雪口山乡相连,西与三河口乡雪口山乡接壤,北与峨边彝族自治县平等乡连界,乡人民政府距县城19千米,总面积237.22平方千米 。
民国时期,大竹堡乡境域为拓边垦社;1984年,公社改乡 ;截至2018年末,大竹堡乡有户籍人口4821人 ;截至2020年6月,大竹堡乡下辖3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大竹堡村155号 。
2011年,大竹堡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种植水稻、玉米、茶叶为主,农业总产值5800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 ;2018年上,大竹堡乡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1]
建置沿革
民国时期,大竹堡乡境域为拓边垦社。
1951年,与镇江庙合并为太平乡,驻两河口。
1952年,属大竹堡联合乡。
1958年,与太平乡合并为大竹堡公社,驻两河口。
1962年,太平乡析出,迁驻大竹堡。
1984年,公社改乡 。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大竹堡乡下辖4个行政村:新山村、白岩湾村、大竹堡村、朝阳坪村 。
截至2020年6月,大竹堡乡下辖3个行政村:朝阳坪村、新山村、白岩湾村 ;乡人民政府驻大竹堡村155号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竹堡乡地处马边彝族自治县北部,东与镇江庙乡毗邻,南与下溪乡、雪口山乡相连,西与三河口乡雪口山乡接壤,北与峨边彝族自治县平等乡连界,乡人民政府距县城19千米 ,总面积237.22平方千米 。
地形地貌
大竹堡乡地处高山沟壑地带,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大花埂,海拔2493米;最低点位于旧山处,海拔635米 。
气候
大竹堡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为四季分明,春长夏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不足,晴天少,阴天多,多年平均气温16.8℃,1月平均气温6.5℃,7月平均气温25.2℃,年平均日照时数962.8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 。
水文
大竹堡乡起源于罗翻山脉的大竹堡河流经乡中部注入马边河,境内河道长15.3千米 。
自然资源
大竹堡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资源有煤炭、铁、碳岩,已开采铁、碳岩,年开采量1万吨;森林资源有7.9万亩,有大熊猫、小熊猫、黄连、天麻等动植物;盛产竹笋,年产鲜笋3500吨 。
2011年,大竹堡乡耕地面积6294亩 。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大竹堡乡辖区总人口421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8人,城镇化率9.7%,另有流动人口248人,总人口中,男性2338人,占55.4%;女性1879人,占44.6%;14岁以下632人,占15%;15-64岁2745人,占65.1%;65岁以上840人,占19.9%,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达2440人;汉族1777人 。
截至2017年,大竹堡乡常住人口4244人 。
截至2018年末,大竹堡乡有户籍人口4821人 。
经济
2011年,大竹堡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种植水稻、玉米、茶叶为主,农业总产值5800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生产粮食180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4633头,年末存栏3891头;牛饲养量627头,年末存栏424头;羊饲养量3522只,年末存栏3212只;家禽饲养量31576羽,上市家禽23446羽 。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竹堡乡有乡中心小学1所,在校生506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竹堡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图书室5个,建筑面积260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竹堡乡有乡中心卫生院1个;病床4张,专业卫生人员4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注册护士2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510人次 。
社会保障
2011年,大竹堡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户,人数5人,支出1.4万元,月人均233.3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3户,人数337人,支出29.9万元,月人均73.9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医疗救助64人次,支出4.3万元,比上年增长86.6%;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53人次,支出2万元,比上年增长4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大竹堡乡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门,固定电话用户80户;移动电话用户8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8%;宽带接入用户5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5万元 。
能源
2011年,大竹堡乡有发电站4个,发电量1亿千瓦时 。
交通运输
2011年,大竹堡乡有乡级公路1条,总长7千米;通村公路4条,总长19.8千米,已全部硬化,客运车辆2辆,年客运量3.7万人次 。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大竹堡乡,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边宁之需,在此筑堡屯兵,因附近大竹甚多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