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稻埕长老教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稻埕教会
图片来自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1] 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甘州街40号,清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由马偕博士设立,是台北市最早建立的礼拜堂。民国91年(西元2002年)公告为市定古迹。

大稻埕长老教会、济南基督长老教会、中山基督长老教会、淡水礼拜堂是台北地区仅存的4座建于台湾日治时期的长老教会教堂,4座教堂兴建年代最早为大稻埕长老教会。

历史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前身是“大龙峒教会”,为马偕牧师于清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所创立,因中法战争民众攻击各地礼拜堂,大稻埕教会亦受损严重成废墟。运用台湾巡抚刘铭传拨付的赔款,在牛磨车街重建,并更名“枋隙教会”,为当时全台教会最具规模的殿堂。
  • 大稻埕教会民国96年(公元2007年)新建后方教会大楼,旧礼拜堂仍保留左右两侧墙面,立面以原貌原砖原图重新砌成往前移动6公尺,成为现在旧教堂崁入新教会大楼特殊景象。
  • 民国91年(公元2002年)旧礼拜堂公告为直辖市定古迹。

建筑

  • 大稻埕教会建筑以仿歌德式建筑为主调,据悉为“台茶之父”李春生以福建厦门一带,西方传教士所建教堂为参考,立面上面有西方歌德式对称式窗户、小尖塔和山墙,加上希腊柯林斯式(古希腊古典建筑的一种形式)之挺立、高大、古典柱头的双柱,将教堂立面做完美的三分切割,表达基督教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 立面洗石子装饰的山墙,融合经典中西风格,有许多台湾传统图案。山墙上方有流畅的曲线形山头,山墙两端,各有一座小尖塔,下方是一对仿柯林斯式柱头的柱子,山墙中央有一扇周围有泥塑装饰的牛眼窗(西式建筑物上,兼具装饰与采光的圆形窗子,形状如牛的眼睛,故名牛眼窗),下方有哥德式的尖拱和传统浮雕,是日治大正时期大稻埕一带建筑常见的设计。
  • 台湾建筑形式一般都是开单门(城门、民宅)、3门(牌楼、寺庙)或5门(寺庙前殿、牌坊)…等单数门,很少见到双数门。大稻埕教会礼拜堂因当时民风保守,为区隔男女,所以在左、右各开一个门分别进出,在当时的建筑实属少见。
  • 民国96年(西元2007年)礼拜堂立面已损毁,为保留原貌,并空出新建地兴建新教会大楼,遂将旧礼拜堂整个地基挖起后,连同两侧砖墙向前推动6公尺,立面再利用原来的砖头,以原貌原图重新砌成。新大楼则设计成凹字型,将旧礼拜堂崁入新教会大楼中,此一特殊外观,在台湾史无前例。
  • 大稻埕教会是台湾少数礼拜堂内,拥有大型管风琴的教会,这组由瑞士Mathis公司承制的40支音栓,共有2,377支音管管件,机械式触键装置,建于民国102年(西元2013年),是全台湾第四大管风琴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