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接壤地带,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苍山是孕育了20亿年的“天然地质史书”, 特殊的地质、地理、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风、花、雪、月、石共存的自然景观组合。[1]

苍山属于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中支的南端,是显著的地理分界点。苍山的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高原。苍山的东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由于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在苍山结束,苍山以南,再无山脉达到3500米高度,因此苍山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檐”。

2014年9月23日8时43分,在加拿大圣约翰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继石林2004年2月13日被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后,云南省第二个被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

地理环境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境内,总面积519平方公里。

苍山是大理的天际线,苍山南北延绵50公里,东西宽10-20公里。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每两座山峰之间均有一条溪流,构成了苍山“十九峰十八溪”的独特景观。苍山东侧是洱海,苍山与洱海相辅相成,是地壳差异升降的结果。苍山与洱海构成了优美的高原山水风光。

苍山是一座有着显著特征和独特地质奇观并潜在着特殊地质科学价值 体系的标志性山脉。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质、地理、生物、气候的重要过渡区域,是区域分带的标志地。是“大理岩”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是变质岩博物馆,是垂直生态景观的展示地。

资源情况

苍山的森林资源丰富,由下而上形成了幼林草地带、松林栎林 带、冷杉杂木带、高山草地带,具有层次分明的高山景观和季相景观。以苍山命名的苍山冷杉,踞于苍山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悬崖绝壁之上,是中国冷杉属树种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南的一个树种,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高山景观植物,被誉为“树中君子”。

苍山花卉,品种繁多。有云南的八大名花,即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 、龙胆花、兰花、绿绒蒿。有的品种仅苍山一地所独有,如和蔼杜鹃、蓝果杜鹃,有的以大理命名,如大理杜鹃、大理腺萼杜鹃。世界上杜鹃花属中叶子最大的品种凸尖杜鹃,就生长在苍山上。

苍山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气候适宜,植被茂密,山上有鹿、麂、岩羊、野牛、山驴、野猪、狐、雉鸡等以及少数的珍稀动物“四不像”。苍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1992年,当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带云出处新辟了一条玉带云游路。

苍山的泉水亦为人称道。除了18条长流不息的溪水外,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苍山顶上,有着不少高山冰碛湖泊,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中著名的有洗马潭、黄龙潭、黑龙潭等;苍山群溪中,清碧溪、七龙女池素享盛名,古今骚人墨客有不少精妙的描写。

苍山还是大理石的出产地。大理石又名苍山石,是一种以碳酸钙为主,间含微量氧化硅、镁、铁等金属、非金属杂质的石灰岩。大理石石质细腻,被誉为“石中瑰宝”。

文化遗址

苍山地区文化遗址包括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后来的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大理国羊苴咩城遗址。

苍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石斧、石凿、但以半月形双孔石刀、断线压纹陶、带流器、带把器、圆底器等为典型特征,形成自成体系的洱海地区新石器方化。自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三人奉李济先生之命,对大理进行古迹调查。发现21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佛顶乙址、佛顶甲址、马龙遗址、龙泉遗址、小岑遗址、马耳遗址、中和遗址、三阳遗址、鹤云遗址、莲花四甲址、白云遗址、苍琅乙址、苍琅丙址、下关遗址、五台甲址、五台乙址、苍琅甲址、苍琅丁址、苍琅戊址、虎山遗址、捉鱼村遗址等;并对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址、白云遗址、龙泉遗址等四处进行了科学发掘,又对中和峰、五台峰部分进行试掘。

这是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程进行的科学发掘,初步揭示了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为研究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科学证据。解放后,云南省博物馆在苍山沿线调查或试掘的遗址有:五指山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小岑遗址、双鸳村遗址、鹤阳遗址、上关遗址等7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

生态保护

动物

白腹锦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羽色最华美的雉类之一,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白腹锦鸡全体可入药,有止血解毒的功效。昔日在苍山随处可见,当它拖着光亮似锦的长尾,在苍山灌木丛林中轻盈袅娜地奔走时,是一幅绝佳美景。

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人为的开垦、猎捕,加之旅游活动的开展,使白腹锦鸡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2009年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在万松庵开展了白腹锦鸡繁育基地,利用国内成熟的锦鸡繁育技术,进行人工繁育,使其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达到野外稳定繁殖的规模。2011年将约1000只白腹锦鸡放归苍山。

为使白腹锦鸡能较好的从人工繁育到自然生存的过渡,苍山保护管理局职工自愿捐款,购买玉米到野外散播喂养白腹锦鸡。现清晨登上苍山,随处可见白腹锦鸡的靓丽身影,在寂静的山林中增加了活力,构成苍山的“另类”美景。

植物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等专家在漾濞县鉴定、确认了一株原生漾濞槭。这是漾濞县截止2012年发现的第五株原生漾濞槭。

濞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又生博士于2002年在漾濞县苍山西镇石钟村马鹿塘发现,2004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漾濞槭受威胁的等级评价为“极危”。 2007年,陈又生博士再次到苍山考察,确认漾濞槭现仅存四株,是世界上最稀有和濒危的物种之一。

苍山保护管理局漾濞县分局多次与昆明植物园、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对原来发现的四株漾濞槭植株及生境进行了保护。苍山保护管理局漾濞县分局工作人员在开展漾濞槭保护及生境调查工作中,发现了一株根、茎、叶等都与漾濞槭极为相似的槭树科植物,经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系,经鉴定,确认发现的第五株是原生漾濞槭,该株株漾濞槭高10.7米,胸茎56米,长势良好。

景观景点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有7类13种亚类,苍山每一个露头点几乎都是地质遗迹点。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类型有:地质事件剖面、岩石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岩矿石产地、岩石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水体地貌景观、冰川地貌、冻融地貌、构造地貌、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及地质灾害遗迹。

苍山

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其峰自北而南依次为: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葶溟、阳南。

苍山横亘大理境内,苍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达4122米,由于海拔较高,在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最。传说有一年苍山脚下瘟疫流行,有两兄妹用学到的法术把瘟神赶到山顶上,埋在在雪里冻死了。为了使瘟神不得复生,妹妹变成了雪人峰的雪神,永镇苍山。古今文人为其留下的诗文佳作:明代杨升庵说它“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显其技” ;元代黄华老人的诗碑中写它“桂镜台挂玉龙,半山飞雪天风” ;明朝送无极和尚回大理的翰林学士张来仪又形容它“阴岩犹覆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

感通寺

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唐初高僧李成眉贤者所建。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该寺主持无极禅师到金陵朝觐明太祖朱元璋,以白马和山茶花作为贡品。朱元璋大喜,御制送无极诗二首,水陆行程诗十八并序相赠,并赐群臣和诗十二章,均刻石竖于感通寺大云堂前。云南诗、书、画三绝名僧担当晚年居该寺,圆寂后建墓塔于斯。

清碧溪

清碧溪在圣应峰和马龙峰之间,又名翠盆水,青龙潭。两峰险峻对峙,溪水穿石流过,称为“一线天”。清碧溪的主要景点是“水叠三潭”。上潭中奔涌而下的泉水形成一条飞瀑,潭南面的崖壁上刻有“清碧溪”三字。

云带路

玉带路南起马龙峰,北止应乐峰,宽2米,长约18公里,是走进苍山,游苍山的最佳途径。沿途主要景点有:清碧溪、七龙女池、凤眼洞、中和寺、碧玉潭和黄龙洞等。

洗马潭

在苍山玉局峰与龙泉峰交接处,海拔3920米,属第四纪大理小冰期高山冰碛湖。据传,元世祖忽必烈迂回远征大理国时,率兵越苍山,曾在此洗马驻扎,故名。这里原名高河,又称“泻河”,原为南诏水利工程设施。《南诏德化碑》载:“遏寒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即指此。潭水清澈,明朗如镜。潭直径约170米,周长250米,水深0.5至1.5米,蓄水量为3000立方米。盛产大理特产“高河菜”和著名的雪茶。

中和寺

中和寺因位于苍山中和峰而得名。曾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匾“滇云拱极”,是大理著名的道观之一。

中和寺始建于唐南诏国时期,是南诏国王异牟寻禅封“五岳”之“中岳”点苍山的中心。

无为寺

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东麓,“无为”是佛教名词,亦称“无为法”与“有为”相对,指非因缘合成形成,无生灭的绝对存在,原是“涅”的异名。宋代“大理国”第一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在环境清幽,视野开阔的地方修建了无为寺。元世祖忽必烈迂回远征大理时,曾在寺附近驻兵,有“驻华台”。寺后有一泓清泉,传说可以用来治疗疫病,称为“救疫泉”。明代修膳过,有过山门、过厅、两庑阁、老岩、翠华楼等。

苍山神祠

苍山神祠位于中和峰麓南北,坐北朝南,前临中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唐“天宝战争”后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的地方。至此,南诏与唐破裂42年,又重修于好。誓文一本进献唐王朝,一本异牟寻置于刚建苍山神祠石函内。现存的是明清至民间时多次维修留下的建筑,为一殿二庙,正殿为5开间,单檐歇山式,长14米高8米进深10.3米。

苍山大峡谷

苍山大峡谷深藏在马龙峰与圣应峰之间,怪石嶙峋古木苍郁,极富原始野趣。峡谷中具有层次分明的高山景观和变化有致的季相景观。其中还有令人神往的清碧溪“水叠三潭”,及明太守杨邛崃手书的“禹穴”摩崖石刻。

七龙女池

七龙女池是苍山神奇的叠泉飞瀑景观。位于黑龙溪中部,其右为马龙峰。从下而上有天然的七个清泉水池,每个水池西侧飞瀑跌宕而下,相传这七个水池是洱海龙王七位龙女沐浴休息的场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