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正町 (台北市)」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部連結
行 1: 行 1:
 
{{japanese|japanese=大正町|kana=たいしょうちょう|romaji=Taishōchō}}
 
{{japanese|japanese=大正町|kana=たいしょうちょう|romaji=Taishōchō}}
'''大正町'''為[[臺灣]][[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三丁目,町名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時代]]所規劃而得名。該町在[[三板橋]]北部[[三橋町]]之南,原[[華山車站]]之北,今[[中山北路 (臺北市)|中山北路]]以東,[[新生高架道路|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 (臺北市)|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境內為行政官員宿舍,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境內尚有[[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大正町教會]]及「一條通」至「九條通」的道路。[[臺灣戰後時期|戰後]]劃入[[臺北市]][[中山區 (臺北市)|中山區]]。
+
'''大正町'''為[[臺灣]][[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臺北市 (州轄市)|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三丁目,町名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時代]]所規劃而得名。
 +
 
 +
==歷史緣由==
 +
[[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田健治郎]]接任第八任[[台灣總督]],他是台灣第一個文官總督。他的施政方針是採取同化政策、文武官分立、致力推動地方自治。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是他任內最重要的改革,廢廳改州,廢支廳改置郡市,全台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台東]]兩廳。現今政府推動的五都化,頗有田總督改制的味道。
 +
 
 +
田健治郎更重大的改革是一舉廢止施行了兩百多年的保、里基層行政區劃,改行街、庄制,同時在都會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一九二六年台北、台中的市區內的街庄改為純日式的町、丁目、番地。六條通便誕生於此時。日據初期,日人住宅區大多在城南的植物園、廈門街一帶,大正町是當時唯一位於火車站北面的純日本人住宅區。
 +
 
 +
大正町原地名是三板橋庄大竹圍,住家不多,早期此地規劃為日本人的「公共墓地」。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家族、第五任台灣總督[[明石大將]]便葬在此地,現在成了十四號公園內「還我河山」岳飛雕像的地基。後來東門外、南門外房子都蓋滿了,日本人便將住宅延伸至此。
 +
 
 +
一九四九年後,台北都市化加速,人口快速增加,原「公共墓地」地段形成了以康樂市場為核心的大片違建。
 +
 
 +
這個違建區,多少年來成了歷任台北市長頭疼而無解的問題。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期間為了徹底解決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違建,強拆了退伍老兵的「趴趴屋」,結果鬧出了人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
 
 +
一九六○年代,台灣農業發展已達飽和,農村過剩人口達一百萬,勢必發展進口替代產業,解決勞力過剩與產業升級的問題,而日本歷經戰後的復興,這時產業發展已達瓶頸,要進一擴張,資本輸出勢在必行,於是兩者一拍即合。
 +
 
 +
由於日本與台灣的歷史淵源,日本企業大舉進駐台灣,中山北路、林森南路成了日本企業駐台機構的首選之地,於是六條通一帶的日式食堂、小酒館迎來了昔日的住民。
 +
 
 +
==地理位置==
 +
該町在[[三板橋]]北部[[三橋町]]之南,原[[華山車站]]之北,今[[中山北路 (臺北市)|中山北路]]以東,[[新生高架道路|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 (臺北市)|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境內為行政官員宿舍,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境內尚有[[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大正町教會]]及「一條通」至「九條通」的道路。[[臺灣戰後時期|戰後]]劃入[[臺北市]][[中山區 (臺北市)|中山區]]。
  
 
 戰後,大正町一帶由高級住宅街轉變為[[日本料理]]店、[[酒吧]]林立的繁華街,至今仍是台北[[夜生活]]重鎮及[[日本街]](日本人集居區域),稱為[[條通商圈]]<ref>{{cite web |title=條通商圈導覽手冊 |url=https://www.tcooc.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91A1EC382F014EBB&sms=40AF16D99C262A94&s=5769FB9E68200D9D |website=臺北市商業處 |date=2013-05-03}}</ref>。
 
 戰後,大正町一帶由高級住宅街轉變為[[日本料理]]店、[[酒吧]]林立的繁華街,至今仍是台北[[夜生活]]重鎮及[[日本街]](日本人集居區域),稱為[[條通商圈]]<ref>{{cite web |title=條通商圈導覽手冊 |url=https://www.tcooc.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91A1EC382F014EBB&sms=40AF16D99C262A94&s=5769FB9E68200D9D |website=臺北市商業處 |date=2013-05-03}}</ref>。

於 2020年1月14日 (二) 12:19 的修訂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大正町
假名 たいしょうちょう
平文式羅馬字 Taishōchō

大正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三丁目,町名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時代所規劃而得名。

歷史緣由

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田健治郎接任第八任台灣總督,他是台灣第一個文官總督。他的施政方針是採取同化政策、文武官分立、致力推動地方自治。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是他任內最重要的改革,廢廳改州,廢支廳改置郡市,全台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台東兩廳。現今政府推動的五都化,頗有田總督改制的味道。

田健治郎更重大的改革是一舉廢止施行了兩百多年的保、里基層行政區劃,改行街、莊制,同時在都會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一九二六年台北、台中的市區內的街庄改為純日式的町、丁目、番地。六條通便誕生於此時。日據初期,日人住宅區大多在城南的植物園、廈門街一帶,大正町是當時唯一位於火車站北面的純日本人住宅區。

大正町原地名是三板橋莊大竹圍,住家不多,早期此地規劃為日本人的「公共墓地」。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家族、第五任台灣總督明石大將便葬在此地,現在成了十四號公園內「還我河山」岳飛雕像的地基。後來東門外、南門外房子都蓋滿了,日本人便將住宅延伸至此。

一九四九年後,台北都市化加速,人口快速增加,原「公共墓地」地段形成了以康樂市場為核心的大片違建。

這個違建區,多少年來成了歷任台北市長頭疼而無解的問題。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期間為了徹底解決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違建,強拆了退伍老兵的「趴趴屋」,結果鬧出了人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六○年代,台灣農業發展已達飽和,農村過剩人口達一百萬,勢必發展進口替代產業,解決勞力過剩與產業升級的問題,而日本歷經戰後的復興,這時產業發展已達瓶頸,要進一擴張,資本輸出勢在必行,於是兩者一拍即合。

由於日本與台灣的歷史淵源,日本企業大舉進駐台灣,中山北路、林森南路成了日本企業駐台機構的首選之地,於是六條通一帶的日式食堂、小酒館迎來了昔日的住民。

地理位置

該町在三板橋北部三橋町之南,原華山車站之北,今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境內為行政官員宿舍,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境內尚有大正町教會及「一條通」至「九條通」的道路。戰後劃入臺北市中山區

戰後,大正町一帶由高級住宅街轉變為日本料理店、酒吧林立的繁華街,至今仍是台北夜生活重鎮及日本街(日本人集居區域),稱為條通商圈[1]

人口

1930年時,大正町有人口3205人,絕大多數為「內地人」(以日本本土為本籍者)[2]

町內設施

  • 一條通(市民大道二段)
  • 二條通(中山北路一段33巷)
  • 三條通(中山北路一段53巷及林森北路67巷)
  • 四條通(長安東路一段)
  • 五條通(中山北路一段83巷及林森北路85巷)
  • 六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05巷及林森北路107巷)
  • 七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21巷及林森北路119巷)
  • 八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35巷及林森北路133巷)
  • 九條通(林森北路138巷及145巷)

參考文獻

  1. 條通商圈導覽手冊. 臺北市商業處. 2013-05-03. 
  2. 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臺北州臺北市.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2.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