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年初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是指农历一月二日,祭财神,回娘家都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这一天中国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年初二

别称; 迎婿日

节日时间; 农历一月二日 初二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大部分地区

节日活动; 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

节日意义; 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民俗; 祭财神,

福安初二; 倭寇侵华民俗纪念日 大年初二

简介

大年初二,按照福安地区的中国民俗惯例,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许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这个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里,虽不至于吃闭门羹,但是主人脸上却少了过年应有的热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这总会让外地朋友感觉怪怪的(闽东六县二市二区中仅有福安如此,全国其他地方更未听说)。但这一种中国民俗却已存在四五百年了!

"初二不逛门"的中国民俗据说是从明朝末年传下来的,还居然是和倭寇有关的!

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明朝年间,倭寇作乱,屡犯闽浙海疆,故有戚继光抗倭等典故。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关人民过年,疏于防范之际,里应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杀戮,死伤惨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习俗本应该热热闹闹地过年,可家里死了人要办丧事,怎么办呢?大家相约,第二天(初一)先把丧事搁在一边,等过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办丧事。于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旧按往常一样,到亲朋家逛门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闭门办丧事,家中没有丧事的也不出门,以免冲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尸体收敛,法事作毕,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门拜年的习俗就这样形成并严格遵守下来了。

部分文史资料中,只是简单提出"福安的初二"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日寇侵华民俗纪念日,对其表象只是限制"互不逛门"的描述,太过简单,各位战友及外地朋友仍是知之甚少。

习俗

其实,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亲朋好友互不逛门外,还有一些习俗:一是各家各户不燃放鞭炮;二是不点香火;三是不奏礼乐;四是商家关门歇业……等等此类,反正类似于古代"国丧"的一切礼仪,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体现。而且,历经四百多年的演绎,在各类通书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买到各种版本的通书,大部分是外地风水、阴阳先生所著),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样,虽然大年初二属于好日子,"宜办诸事"。但是福安人均视而不见地把大年初二列为一等一的忌日,"诸事不宜",不仅喜事、大事均与此日无缘,而且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闭门不出。因此外地的朋友如果到福安的朋友家过年,一定会觉得十分诧异: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福安和全国各地一样贴春联、舞龙舞狮、张灯结彩、大放鞭炮、大宴亲朋,但到了初二这一日,却全城寂静,宛若另一个世界(倘若是类似今 年这样的雨雪冷天,更为寂静)。外地朋友一定会以为全城人的时间似乎停滞在初一晚上了,因为初二一大早起床,就没有听到往常的鞭炮声,昨天的喧嚣与热闹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家户户都窝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绝少出门,反正出了门,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倒是各个寺庙观庵因此热闹了许多,毕竟有人耐不住家中寂寞,到寺庙吃斋去了。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复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摆(福安人置办寿筵大多在初三、初六日),街上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新款潮流的车群……(在福安,大年初二也称为是死人过年)

福安县志

根据手头上有限的文史资料,但且述来:

《福安县志》(郁闷!目前《福安县志》现存最早的版本〈万历二十五年版(公元1598年)居然藏于日本,窃以为是福安城关沦陷时被掳掠)中,《重筑县城记》(明):"国初倭数入寇,民甚苦之,乃建卫,设巡司水寨……去年四月寇至,城遂破……。"

《福安县志》第二卷营缮志城池篇 记载:"(福安)旧未有城,惟筑土墙,立四门。本朝(明朝)正统十三年,累砖为城,增小西门,各有楼。嘉靖六年,重修,以石厢五门。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倭报急。城墙改造。未毕工而倭至。三十八年四月初五日(公元1560年),城陷。未逾月,淫雨,城俱圮(音:pi,义:倒塌毁坏)。"

这两处史志明确记载了福安城关在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初五日(公元1560年)被倭寇攻陷的史实。倭寇入城后,海盗本性使然,不仅掠夺财物,焚毁房屋,更是大肆杀戮、荼毒生灵,使福安城遭受了建县(福安建县于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以来的最大灾难。

据时任福安知县的卢仲佃一篇祭文《倭后掩遗骸文》中记述:"予去岁被调,在途闻福安之报,泫然流涕。今身历而面睹之矣。十月赴任,见荆棘满城,灰烬遍市,二百载烟火辏集之区,一旦荒墟,心痛之,誓不与此贼共天地也。"

读此文不禁怅然如泪下:福安建县三百年来,蒸蒸日上,日趋繁荣,却不意映城防未固,被日寇所侵,几毁于一旦。

至于在嘉靖三十八年的倭祸中,福安城关死难的具体数目,在卢仲佃知县的《倭后掩遗骸文》中也有记载:"遂至一邑老幼男妇,无辜不雪者几三千人。呜呼!胡尔辈之所遭如是耶?"祭文中称道,死难者将近3000人!而此前福安城关共有人口多少呢?

嘉靖三十八年的倭祸对福安的重创。

记载

据《福安县志》第三卷兵食志户口篇 记载:

本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

城关共有7410户,25663人;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

城关共有7100户,25633人;

而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即经过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60年)倭祸之后:城关共有6561户,22184人。

将正常的人口死亡、出生的基数相抵,前二者的人口数刚好比后者多了3000多!除了瘟疫、灾害的影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都是呈上升趋势的,从洪武至嘉靖三十八年的近200年间,福安风调雨顺,没有遇到大的瘟疫和自然灾害,人口应该是有增无减的,而近200年后,人口骤减3000,这只能是兵祸!只能是倭祸所为!这证明嘉靖三十八年倭祸中,被倭寇屠杀的福安城关人民的确切数据即为3000人。3000人,这是什么概念?在全城仅有2万5千人左右的县城中,就有3000人死难!从总数超过十分之一,涉及户数的应当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是怎样的灾祸!

给人民带来的重创

倭寇的入侵不仅在财物、肉体上对福安人民进行了破坏,更给福安人民精神上带来了重创。据《重筑县城记》记载:"城圮民亦散矣……。城未修复,故家大族犹凛凛然不敢宁居。"遭此大难,又加城墙倒塌,几无人敢在城中居住,此倭寇祸患大矣。直至此年"冬十一月,卢仲佃(时调任福安知县)改调至,真能以子视其民,民亦戴之若父母。复遣人携妻子入城居之"。

当然,历来耿直英勇的福安人民面对穷凶极恶的倭寇,不是一味的退缩忍让,而是奋起反击,将倭寇驱逐入海。《福安县志》第七集人物志的记载对倭寇入侵和大肆杀戮以及福安人民英勇抗敌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旁证:

节录 《福安县志》第七卷人物志之士行篇 节录一二:

郭大科 字德渐 鹿斗人。痒生。博雅慷概,疏财乐赈,素有义举。乡族不平者咸请之,愧服焉。已未(即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城,捐金募毒箭手,及城陷,抗贼被杀。

詹镐 字德武 廪生。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字,奋拳捶骂,剐死。

陈大位 字鸣分,上杭人。倭乱,谐母出城,贼欲刃其母,位以身蔽,伤左臂,贼堕于壕,母得奔脱。

《福安县志》第七卷人物志之列女篇中除却孝悌、贞节类外,多有倭寇入侵时自尽和被杀的列女事迹(这和南京大屠杀何等相似!)。这里节录其一二:

赵氏 汲头人。生员陈时表妻,年二十七。倭入城,度不能脱,义不受污,携二子赴火而死,贼去,灰烬中犹见其母子骸迹。

杨宙娘 二十八都人。阮承祖妻。倭入寇,男子上城守御,妇人收簪珥为逃计。宙娘独袖剃刀一八,妯娌笑曰:"何收此物为?"宙娘曰:"此物必有用处。"及城陷,遂引刀自尽。

刘锦娘 苏洋人。生员陈九思妻。

李氏 洋头人。郭守元妻。

郭理十妻某氏

以上三妇,俱芳年。倭陷称,被执,咸抗骂,为贼所杀。

郭氏 东门人陈国祉妻。孀守无暇,倭中能义自洁,解带自经于树而死。

春节习俗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又有: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四吃烙饼炒鸡蛋,初五吃饺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夹七合子夹八合子夹九,一直吃到拐弯。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传说这两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初二面,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今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二民俗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 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纪》。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中国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有关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中国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祭财神

正月初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中国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们,便在大年初二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一大早,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着。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方面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闺女女婿一家人,笑纳礼物的同时有孩子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

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

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先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磕头拜年;虽然这时候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较亲近的人家去给长辈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是一定要专程拜年的。 春节当然是要在婆家过的,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新媳妇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还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从初二丈母娘家的第一顿开始,老丈人家族的亲戚会排着队的请吃,上席,喝酒,还要给压岁钱。拜一家,送一次礼,收一次小钱。长辈、亲戚都要给新郎一些小钱。回来接着去拜新郎的本家、亲戚,也是吃饭,送礼,收的小钱却是给新娘的。小两口新年往往收入颇丰。

最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回娘家。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既然是请的新女婿,新女婿当然就得坐上席,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

初二这天中午,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丢人现眼,女婿会带个代他喝酒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来多少陪客,这糕点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点,就会有专人介绍这是哪家亲戚带来的,和女婿是什么关系。新女婿如果各种糕点都尝一个的话,估计肚子会撑圆了,所以他只是动一下筷子,夹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就算尝过了。

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是谁套住了新女婿的车子,满院子人哈哈大笑,这时新女婿才回过神来,原来"耍女婿"开始了。新女婿要发喜糖和香烟,请求人们解套。这要很费些口舌来讨价还价呢!客人、主人被逗得捧腹大笑,穿西装打领带的新女婿不敢怒也不敢言,还得赔着笑脸。如若不然,别人就会说这新女婿娃"不吃耍"(玩不起),让人瞧不起,以后就是来丈人家,村里人都懒得理。所以,新女婿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这"不吃耍"的名声。虽然现今"耍女婿"更多的是图热闹,但在我们农村,如果新女婿没人来耍,对主人家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耍的人越多,则说明主人家为人不错,人品也好,主人家自然高兴。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以后过春节再回娘家,就没有这么多规矩和讲究了。[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