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参是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东北南星(学名: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别名。块茎小,近球形,直径1-2厘米。鳞叶2,线状披针形,锐尖膜质,内面的长9-15厘米。叶1,叶柄长17-30厘米。花序柄短于叶柄,长9-15厘米。浆果红色,直径5-9毫米;种子4,红色,卵形。花期5月,果9月成熟。

块茎可以入药,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等;生品外用于痈肿及蛇虫咬伤。

产地生境

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至河南信阳。生长于海拔50-1200米的林下和沟旁。

形态特征

块茎小,近球形,直径1-2厘米。鳞叶2,线状披针形,锐尖,膜质,内面的长9-15厘米。叶1,叶柄长17-30厘米,下部1/3具鞘,紫色;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5,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短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中裂片具长0.2-2厘米的柄,长7-11厘米,宽4-7厘米,侧裂片具长0.5-1厘米共同的柄,与中裂片近等大;侧脉脉距0.8-1.2厘米,集合脉距边缘3-6毫米,全缘。

花序柄短于叶柄,长9-15厘米。佛焰苞长约10厘米,管部漏斗状,白绿色,长5厘米,上部粗2厘米,喉部边缘斜截形,狭外,卷;檐部直立,卵状披针形,渐尖,长5-6厘米,宽3-4厘米,绿色或紫色具白色条纹。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约2厘米,上部渐狭,花疏;雌花序短圆锥形,长1厘米,基部粗5毫米;各附属器具短柄,棒状,长2.5-3.5厘米,基部截形,粗4-5毫米,向上略细,先端钝圆,粗约2毫米。雄花具柄,花药2-3,药室近圆球形,顶孔圆形;雌花:子房倒卵形,柱头大,盘状,具短柄。浆果红色,直径5-9毫米;种子4,红色,卵形。肉穗花序轴常于果期增大,基部粗可达2.8厘米,果落后紫红色。花期5月,果9月成熟。[1]

主要价值

块茎可以入药,味苦、辛,温。有毒。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品外用于痈肿及蛇虫咬伤。

繁殖方法

块茎

9-10月收获大参块茎后,选择生长健壮、完整无损、无病虫害的中、小块茎,晾干后置地窖内贮藏作种用。挖窖深1.5米左右,大小视种用块茎多少而定,窖内温度保持在5-10℃左右为宜。低于5℃,种用块茎易受冻害;高于10℃,则容易提早发芽。一般于翌年春季取出栽种,亦可于封冻前进行秋栽。春栽,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25厘米、株距14-16厘米挖穴,穴深4-6厘米。放入种栽,芽头向上,每穴1块。栽后覆盖土杂肥和细土,若干旱浇1次透水。约半个月即可出苗。如用大块茎作种,可以纵切两块或数块,只要每块有1个健壮的芽头,都能作种用。但切后要及时将伤口抹以草木灰,避免腐烂。块茎切后种植的,小块茎,覆土要浅,大块茎宜深。一般每公顷需种用大块茎675千克左右,种用小块茎300千克左右。

播种

大参种子于8月上旬成熟,红色浆果采集后,置于清水中搓洗,去掉果肉,捞出种子,立即进行秋播。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挖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覆土与畦面齐平。

栽培技术

播后管理

播后浇1次透水,以后经常保持苗床湿润,10天左右即可出苗。冬季用厩肥覆盖畦面,保温保湿,助幼苗越冬。翌年春季幼苗出土后,将厩肥压入苗床作肥料,当苗高6-9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多余的幼苗也可另行移栽。于春季4-5月上旬,当幼苗高达6-9厘米时,选择阴天,将生长健壮的小苗,稍带土团,按行株距20-15厘米移植于大田。栽后浇1次定根水,以利成活。

选地整地

宜选阴凉、湿润、腐殖质较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进行人工栽培。地选好后,于秋季将土壤深翻20-25厘米,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45000-75000千克,翻入土内作基肥。栽种前,再浅耕1遍。然后,整细耙平,做成宽120厘米的高畦或平畦,畦沟宽30厘米,沟深2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畦面呈瓦背形。

田间管理

松土除草、追肥:苗高6-9厘米,进行第1次松土除草,宜浅不宜深,只要耙松表土层即可。锄后随即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粪水,每公顷15000-22500千克;第2次于6月中、下旬进行,松土可适当加深,并结合追肥1次,施肥量同前次;第3次于7月下旬进行,此时正值东北南星生长旺盛时期,可结合除草松土,每公顷追施粪肥22500-30000千克,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盖肥;第4次于8月下旬进行,结合松土除草,每公顷迫施尿素150-300千克,兑水施入,另增施饼肥750千克和适量磷、钾肥,以利增产。

排灌水:大参喜湿,栽后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要勤浇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水分过多,易使苗叶发黄,影响生长。

摘花苔:5-6月大参肉穗花序从佛焰苞内抽出时,除留种地外,应及时剪除,抑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间套作:大参栽植后,前2年生长较缓慢,在畦埂上按株距30厘米间作玉米、豆类或其他药材,既可为东北南星遮荫,同时又可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