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角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嘘嘘!有人来了——嗳,讨厌!你—文静一点不好么?”

和这说话声音同时,东边窗的白绸窗幔上两个人头影子也就分开。

高跟皮鞋阁阁地响了几下。影子中间的一个——像一个鸟窠的,移到那白绸窗幔的左边去了,晃了几晃,终于留半个在幔边上,却换成侧影:朝天鼻子底下张开着两片薄嘴唇。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

内容预览

“嘘嘘!有人来了——嗳,讨厌!你—文静一点不好么?” 和这说话声音同时,东边窗的白绸窗幔上两个人头影子也就分开。 高跟皮鞋阁阁地响了几下。影子中间的一个——像一个鸟窠的,移到那白绸窗幔的左边去了,晃了几晃,终于留半个在幔边上,却换成侧影:朝天鼻子底下张开着两片薄嘴唇。 随后是吃吃的一串笑音。 白绸窗幔的正中有一个寿桃式的影子,一只黑手移到那“寿桃”上,搔了两搔。 然后“寿桃”影子像一个足球似的,也滚到窗幔的左边去。一团黑影的跳动。末了,窗幔上一片白。 西边的窗没有拉上绸幔。斜射的太阳光发狠地晒着。好太阳!这半西式的小书房里全是一片金黄色。头发像一个鸟窠的女子现在是背向着窗,站的姿势像一个大写的S字母:她伸出了右手的食指,指着前面说: “不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