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刺绿绒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多刺绿绒蒿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315824&sid=6529418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多刺绿绒蒿 汉语拼音:Duō Cì Lǜ Rónɡ Hāo |
目录
多刺绿绒蒿
多刺绿绒蒿,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horridula的全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胸背疼痛,风热头痛,关节肿痛。[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多刺绿绒蒿
拼音名:Duō Cì Lǜ Rónɡ Hāo
英文名:Herb of Spiny Meconopsis
别名:乌巴拉色尔布(藏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f.ex Thoms.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多刺绿绒蒿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切段,阴干。
原形态
多刺绿绒蒿 一年生草本,高约15-20cm。全株被黄褐色或淡黄色坚硬而平展的毛状刺。主根肥而长。茎近无或极短。叶基生;叶柄长0.5-3cm;叶片披针形,长5-12cm,宽约1cm,全缘或波状,两面被黄褐色或淡黄色平展的刺。花葶坚硬,通常5-12或更多;花单生于花葶上,半下垂,直径约2.5-4cm,萼片2,具淡黄色毛状刺,绿色,早落;花瓣4-8,蓝紫色,宽倒卵形,长1.2-2cm,宽约1cm;雄蕊多数,长达1cm,花丝丝状,色较花瓣深,花药长1.5-2mm;子房圆锥形,被黄褐色平展或斜展的刺,花柱明显,柱头头状。蒴果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1.5cm,被锈色或黄褐色平展或反曲的刺,能常3-5瓣自先端形裂至全长的1/3-1/4。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100-5400m的草坡、石砾缝中。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切成短节,长短不等。根圆柱形,长0.3-1.5cm,直径0.5-1cm;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和细横纹;断面黄白色,质泡松,有裂隙。茎长是1-3cm,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具纵校,密被黄色硬刺;切断面浅灰褐色或褐色,中空。叶片皱缩,绿色至绿褐色,两面有黄色硬刺,主脉明显向背面凸起。花瓣脱落或残留,灰黄色或黑褐色;雄蕊多数;花柱宿存,柱头裂片合成一体,呈黑褐色头状,密被浅黄褐色或褐色柔毛。蒴果卵形、椭圆形,密被黄色硬刺。体质轻。气徽,味淡。
显微鉴别
-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外被角质层;可见硬刺或其残基,细胞壁厚,木化;有少数扁平纹孔。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近表皮的1列细胞较规则,略扁平。维管束外韧型,约30个,呈断续环状排列,常大小相间。韧皮部狭窄,呈眉月形;木质部排列略呈扇形,导管直径12-30μm。纸管束外方有帽状厚壁组织,细胞直径12-34μm,壁稍厚,微木化。髓部发达,薄壁细胞有的具纹孔,中央髓腔较大。
- 粉末特征:褐绿色。①硬刺碎片极多,硬刺为多细胞,壁厚且木化。②外果皮碎片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壁厚不木化,内含较多淡黄色圆球形色素体。③内果皮细胞弯曲不规则形,孔沟明显。④导管主为螺纹及网纹导管,微木化,螺纹导管直径9-30μm,网纹导管直径14-30μm。⑤髓薄壁细胞碎片随处可见,细胞长方形、类圆形,可见明显壁孔。⑥叶表皮细胞少见,上下表皮均可见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
化学成分
全草含原阿片碱(protopine),黄连碱(coptis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黑水罂粟碱甲醚(amurensinine),(礻夫)康酸(meconic acid)及罂粟红碱(papaverrubine)D、E。
性味
寒;苦;有小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主跌打损伤;骨折;胸背疼痛;风热头痛;关节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