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夏完淳

於 2019年8月31日 (六) 13:51 由 Seawee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removed Category:明朝诗人; added Category:明朝人物 using HotCat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倖存錄》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別名 所處時代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夏完淳 乳名端哥,別名復 明末 東南抗清;有較高的詩歌、詞曲、散文、駢賦、史學成就 《南冠草》《續倖存錄》《細林野哭》《精衛》

人物生平

夏完淳于大明崇禎四年(1631年)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園浜,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夏完淳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初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十二歲起,從陳子龍為師,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薰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弘光元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救國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永曆元年(魯監國二年) 夏完淳畫像 夏完淳畫像 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漢奸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

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區小崑山鎮盪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占地二 畝余。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字字有神,體現了陳總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展露才華

夏允彝到長樂縣後,

開始廢弊興利,大刀闊斧地進行自己的改革計劃。他的治理方針的中心內容就是"用古教化"。因為他是個主張復古的人,對人民,他反對使用苛捐雜稅,提倡"撫慰弱,煦煦如家人"的民本主義思想,力求達到孔子所說的"大同"境界,即用古人的方法,來治理明朝末年的社會。由於他廉潔無私,又通曉經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更由於他善於判決疑難問題,一時間長樂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百姓個個拍手稱快,連其他地方的人也跑來請夏大人裁決糾紛,無不滿意而去。

這時的完淳,才名也更加響亮。他9歲時,父親夏允彝曾把他寫得比較好的詩歌收集起來,為其印了第一本詩集《代乳集》。親戚朋友爭相閱讀,誇獎他是少年奇才。老師陳子龍欣賞完淳的才華,在和朋友編當代名人詩歌選集時,特意把完淳的幾首詩也擱在後面,表示了極大的讚賞。一時間,完淳的才名風行江南,又一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面對耀人眼目的名聲,九歲的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許多所謂的神童也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放鬆要求,停滯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親、奶奶以及老師都堪稱優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顧氏,這位被稱作"有大過人之識"的老人儘管心中高興得像吃了蜜,心裡卻惟恐孫子會被早來的榮譽沖昏頭腦,立刻來信諄諄叮囑他要戒驕戒躁。父親夏允彝在一時的興奮後也漸漸平靜下來,不再誇讚兒子,而是又開始督促他刻苦攻讀。老師陳子龍也不時寫信來教育他要繼續學習。在大家的幫助下,完淳很快就渡過了這一關,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樣幫助父親處理政務,造福百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