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壺坪碎米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壺坪碎米薺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壺坪碎米薺

拉丁學名: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罌粟目

科:十字花科

屬:碎米薺屬

壺坪碎米薺(hú píng suì mǐ jì),學名: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 K. M. Liu,是十字花科碎米薺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地下莖明顯,莖起立或彎曲,上部常有分枝。單葉互生,紙質,長4-13厘米,寬5-14厘米。花萼卵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花瓣白色,具網狀脈,寬倒卵形。果梗長1-2厘米,直立或斜展。種子橢圓形,褐色或黃色,長約1.5毫米,無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壺瓶山地區)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和恩施市雙河鄉魚塘壩)。 生長於海拔800-1400米的高山上。 [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地下莖明顯,莖起立或彎曲,上部常有分枝,高20-100厘米,全株光滑無毛。單葉互生,紙質,長4-13厘米,寬5-14厘米,腎形或近心形,掌狀脈,邊緣具鋸齒,基生葉偶有1-4對小葉;葉柄2.5-12厘米,具不明顯的翅,基本擴大呈葉耳狀,不抱莖。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無苞片。花萼卵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花瓣白色,具網狀脈,寬倒卵形,長8-10毫米,寬5-8毫米,頂端鈍圓,基部楔形;雄蕊6枚,近等長,花絲基部稍擴大,中部4枚長5毫米,側生2枚長4毫米,花葯長卵形,長約2毫米;

雌蕊柱狀,柱頭明顯,光滑無毛,長5-6毫米。長角果,線形,長2-4厘米,粗約2毫米。果梗長1-2厘米,直立或斜展。種子橢圓形,褐色或黃色,長約1.5毫米,無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海拔:生長於海拔800-1400米的高山上。在中國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生長於1500-1800米的林下水濕處;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生長於1400米的岩石水濕處;在湖北省恩施市雙河鄉魚塘壩生長於海拔1400-1500米的小溪淺水處或濕地。

溫度:壺瓶碎米薺適宜溫度範圍為10-25℃,低於10℃植株生長緩慢,高於25℃生長不良。30℃以上壺瓶碎米薺生理代謝將發生紊亂,嚴重時植株死亡。此外,壺瓶碎米薺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過程中,需要低溫階段,即春化作用才能完成自己的生活史。春化作用需要5℃以下的低溫6天時間左右。

光照:壺瓶碎米薺對光照要求不嚴格,溫度在15-25℃的範圍內,強光和弱光條件下都能生長,相比較而言,壺瓶碎米薺稍喜歡弱光。

土壤:在原產地,壺瓶碎米薺喜歡生活在pH值偏鹼的溪水中,但在陸地上,植株對土壤的pH值要求並不嚴格,在普通土壤環境下,pH值5.5-8.0都可以生長。就土壤質地而言,壺瓶碎米薺更喜歡疏鬆的土壤。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壺瓶山地區)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和恩施市雙河鄉魚塘壩)。

植物學史

壺瓶碎米薺是白宏鋒等人2008年發表的新種,特產於中國湖南省壺瓶山地區,湖北省沒有記載。該植物最早於2000年5月被吳永堯等人發現於湖北省恩施州,並定名為恩施碎米薺(Cardamine enshiensis T.Y.Xiang & Y.Y.Wu),但未正式發表;又因該植物與堇葉碎米薺(Cardamine violifolia O.E.Schulz,已歸併至露珠碎米薺)相比後,被丁莉、彭誠等人將其鑑定為堇葉碎米薺。王玉兵、陳發菊和梁宏偉等人在對鄂西南植物進行調查時,分別在中國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栗子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崩尖子發現該種。通過標本鑑定,為壺瓶碎米薺,系中國湖北省的新分布植物。

參考來源

  1. 壺坪碎米薺,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