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墓畔回忆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墓志铭既可指勒之碑石的诗体或散文体铭文,也可指任何类似墓志的悼念性质的文字。这部《墓畔回忆录》( Mémoires d'outre-tombe),也可算是作者给自己写的一种墓志铭。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 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 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 浪漫主义文学赞成者或反对者,回忆录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死亡文化之研究家或厌恶者,大中学生…… 一个挣扎着反抗时间的老人,终于敌不过时光的流逝,完成从摇篮到墓地的长旅…… 大约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圣马洛港外一座名叫格朗贝的孤岛上,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十年后,他被安葬到这里,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装饰,只有无名方石一块,上面立着粗硕的十字架。孤独地,骄傲地,默默地面对大海…… 这坟墓的墓志铭很长,名字就叫《墓畔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La vie me sied mal, la mort m'ira peut-être mieux.) 一种更文艺的翻译版本是:生不如意,但愿死后顺遂。 希腊、罗马的墓地,常设在城郊的道旁;埃及的墓地,常设在尼罗河畔;惟有作者的这墓地,选在汹涌大海的波涛声里……

作者简介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768年9月4日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1848年7月4日卒于巴黎。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父亲靠做生意发财而购置了贡堡的地产。夏多布里昂的青少年时代常在这里度过。中学毕业后乘船去美洲探险。回国后由于参加了孔德亲王的侨民团而逃亡到布鲁塞尔和伦敦,在流亡中写出了《革命论》等著作 。1800年回到法国 ,1801年发表《阿达拉》,1802年,包括《阿达拉》在内的《基督教真谛》全文发表,大获成功。并为此受到拿破仑赏识。1814年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受到波旁王朝的重用,1830年七月革命后闭门写作6卷巨著《墓中回忆录》 夏多布里昂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成为了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榜样。他首创的情感浪潮的写作方法成为了浪漫 …

内容预览

一八四六年四月十四日脱稿于巴黎   一八四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修改   像云雾、像船只、像阴影   约伯   由于我无法预料我何时寿终正寝,由于在我这样的年纪余下的日子纯属恩赐之物或者毋宁说遭罪,所以我要作一些说明。   到今年九月四日,我就满七十八岁:现在是离开这个舍我而去、而且我并不留恋的世界的时候了。   以这篇前言开始的《回忆录》,按照我的生涯的自然划分而划分。   令我时时感到窘迫的可悲的需要,迫使我卖掉我的《回忆录》。无人知道,我因为被迫抵押我的坟墓承受了多少痛苦。但是,我这最后的牺牲应该归咎于我立下的誓言和我的行为的始终如一。出于一种也许是怯生生的眷念之情,我视这部《回忆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