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城阳街道城子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城阳街道城子村从城阳区政府驻地沿着宽阔笔直的正阳路往西走,走过308国道高架桥下的大转盘,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红花掩映、绿色葱茏的亮丽风景线,正西是正在施工的正阳路跨越胶济铁路高架桥,路南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层居民住宅楼,路北是车流、人流如潮般进出,各种建筑材料琳琅满目的青岛市城阳建材批发市场,这里就是古文化氛围和现代城市化气息皆浓郁的城阳区城阳街道城子村。2002年,全村实现国民经济总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7%,人均纯收入5869元;村级可支配财力3700万元,同比增长223%;上交税金787万元。成为城阳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先进村,青岛市文明村庄。[1]

中文名称:城子村

所属地区:山东省

地理位置: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子社区

经济总收入:13.6亿元

简介

公交线路:

正阳中路设有城子站,途径的公交车901、902、120、767、768路;

绣城路设有 城子社区站,途径的公交车有 117、912、767路。

历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在城阳置琅琊郡不其县,建不其城。公元30年,汉光武帝在不其县境内置不其侯国。公元596年,隋废不其县并入即墨县。明永乐初年,王氏从青州药沟东迁时,看好交通便利、西邻胶州湾、北有墨水河的不其城,便在不其城内建村定居,初名城子疃,后演化为现名。明、清时期,城子属即墨县城阳社,1928年后属即墨县城阳镇,1961年后属崂山县城阳镇,1996年属城阳区城阳镇,2001年属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

一提起城子村的历史,村里的老人们都能如数家珍般讲述不其城、东城顶、皇姑庵、古汉墓群、石桥庙等的故事,讲述乾隆皇帝、明兵部尚书黄嘉善、祭酒官周如砥、战国大将伍子胥与城子村结下的不解之缘。城子村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阳古文化群落的代表。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列为省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子遗址”,位于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台地上,这里原为古不其城的东北角,当地人称“东城顶”。该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北两面为断崖,内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续暴露在外,含有丰富的文化遗物。

1963年文物考察对采集到的文物有:单孔扁平石斧、长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带孔砺石、石锛、石凿、石镰、石矛、石网坠、骨针、骨镞、蚌锯等。出土石器均通体磨光,刃部锋利,作工精致。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红陶次之。所出土陶器均系轮制,胎质坚硬,造型优美。经专家考证,确认该遗址属龙山文化类型遗址,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皇姑庵位于城子村东南,不其路以北。此处原为一突出地面的高台,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2米。

据历史记载:不其城内秦建不其县署于西汉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汉武帝幸不其时东迁,原址改建为行宫。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伏湛改建行宫为都署。1979年在夯土台地时发现了秦代纹饰兽面半瓦当、西汉黄绿釉的云纹园瓦当、东汉篆书“千秋万岁”挂黄绿釉的园当以及秦复线三角砖。这些发现表明该遗址确曾有过宫殿式建筑。《后汉书·后记》载:“恒帝三女,皇女华延熹元年封阳安长公主,适不其侯,畏国将军伏完。完,伏湛五世孙”。阳安公主是汉献帝的皇姑,居住于都署。公元214年,“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与二皇子”,不其侯位被撤,皇姑遇难。后人立庵祠之,遂称皇姑庵。据《即墨县志·冢墓》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个,相传为伏湛八代之墓。”

村镇发展

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城子村内有古墓6座,称为古汉墓群。在最高的3座中,伏湛墓位于墨水河畔“二钢”驻军西墙外,高约10米,占地半市亩。1964年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有部分古陶、彩陶等文物出土流入民间。另两座是梁王坟,俗称皇帝坟,在308国道西侧城子遗址内,南北排列,相距50米,北面一座高6米,南面一座高4米。古汉墓群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大通宫,曾名玉皇阁,俗称石桥庙。位于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的高埠上。此庙址地理位置优越,东有墨水河曰“青龙”,西临高埠石崮曰“白虎”,前盘岩石称“朱崖石”,后依丘陵曰“玄武”。

庙设中心位置,人都谓之风水宝地,致数百年香火不断。据传玉皇阁为唐代所建,由袁天罡李淳风选址,清末易名“大通宫”。大通宫西面是明祭酒官周如砥的墓地,墓前曾罗列着石马、石羊等雕像,周围栽种看松柏。“玉皇一阁于其上危级重局詹下各有循栏有倒座宽敞周密可以习静可以乐宾阁下建三殿一殿龙虎一殿山门与钟楼矗立相连中为甬道高爽直截西为丈宝厨厢等房凡四十余楹与东北古城参互角立松柏榆柳繁花茂竹荫森蔚盖东南山海间一伟观也……”明进士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嘉善所撰的《不其观碑文》中记载了对石桥庙况由衷地赞叹。自建庙之日起,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十月二十五日是石桥庙会,各地民众、善男信女赶会者、进庙烧香祈祷者络绎不绝。商贾贸易、北方皮货、南方广货、江浙竹器无奇不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1946年后庙会渐次衰落。1962年,石桥庙被辟建为中学,历经三十载,庙宇建筑毁坏严重,唯正殿、两配、两厢和庙前24孔桥古韵犹存。1991年中学撤并后,石桥庙闲置无人管理,但观望人群不绝如缕,有识之士备加关注。2001年,城子村遵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承担了石桥庙的保护责任,在社会各界募捐40余万元,正式启动石桥庙修复工作。至2002年,已先后投资260余万元,恢复了石桥庙的千年古韵,并被列为区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前,城子村多数村民吃不饱、穿不暖,有的被迫流离失所,人均粮食仅有60公斤。建国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口粮实现自给自足,人均年现金收入200—300元,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自1961年城子村接管城阳镇办联合窑厂后,村庄便着力于大办工副业生产。1970年后,相继办起机修厂、轧花厂、纸箱厂和建筑队。1972年和1981年,全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外贸土产货场和粮油货场,从事货物储存和整理加工,集体经济大发展,村民经济收入大提高。1988年,城子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就达1458万元,人均纯收入1087元,跨入城阳镇富村行列。

1994年,青岛市城阳区设立。城子村党支部一班人依托蓬勃兴起的城阳新区城建设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团结带领全村3000多村民,在全村1.5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经过3年的建设,2000年在村东正阳路南建成5层高砖混结构居民楼11座,众多村民以优惠价购买到梦寐以求的崭新楼房,喜邀亲朋好友庆贺迁新居,村庄也因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响了全村致富的第一炮。1999年,城子村以市场建设做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在村后兴建了以陶瓷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建材批发市场。市场规划占地460亩,计划投资1.6亿元,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已投资5300万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该市场1999年8月开工建设,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上阵,将坑洼不平的村后“蛤蟆湾”用20余万方土石填平,一举建起青岛城阳建材批发市场,12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城阳建材市场主要经营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钢材、木材、胶合板、家俱、厨具等十几类上千个品种。该市场“您只要安心经营,剩下的事情由我们来办”的承诺及兑现,吸引了广大业户纷至沓来,其中温州业户在该市场投资1300多万元。迄今,市场建设及配套设施累计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吸引了香港、福建、浙江、广东、临沂和德国、韩国等国内外装饰、装潢材料大商户700多家加盟市场。建材批发市场的建立,带动了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的建立和发展,在市场周边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密集区,拓宽了劳动力就业空间,促进了城阳第三产业的发展。2002年,市场从业人员已达1600人,实现交易额16.7亿元,连续3年保持“青岛市十大商品市场”、“青岛市重点商品市场”、“青岛市规范化管理达标市场”和“青岛市创建文明经营区活动先进单位”、“青岛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2002年城子村抓住城阳区正阳路西扩的机遇,拆除民房508户,投资6700万元,建成高层居民楼15座,总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670余万元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正阳路小学,夯实了教育事业的万年大计。为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投保率100%。全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超过76%,有5户家庭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

2003年5月,城子村顺应经济市场发展潮流,以建材批发市场为载体,组建起“青岛企城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以市场建设为龙头,以房地产开发和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壮大经济势力,增加村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在全村规划形成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的二、三产业格局,使全村向着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