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埃莉诺•J•吉布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莉诺·吉布森
埃莉诺•J•吉布森0.jpg
出生 1910.12.07
国籍 美国
别名 Eleanor Jack Gibson
职业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国籍 别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埃莉诺·吉布森 美国 Eleanor Jack Gibson 美国 1910.12.07年 2002.12.30年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生平

1931 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K.考夫卡和年轻的詹姆斯·吉布森都曾任她的老师,后者后来成为她丈夫并使她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他们在 1932 年结婚。1933 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后,埃莉诺成为詹姆斯的助理。后来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计划跟随 R.耶基斯从事动物行为的研究,但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耶基斯就告诉她,他不允许妇女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后来她和 C.赫尔共事,1938 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回到史密斯学院任讲师,1940 年升任助理教授,1949 年任职于康奈尔大学,1966 年任该校教授至 1979 年退休。1950 年全家迁往康奈尔,在这里她完成了其著名的视崖实验。20 世纪 60 年代,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

研究

吉布森的知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她的研究包括人类与动物的学习,阅读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婴儿与幼儿的知觉发展、儿童阅读技巧发展和动物行为的研究。她把知觉发展视为变异过程,把感知觉学习视为积极的信息获取过程。她认为感性世界不是由分期付款式的联想及推论过程构成的,而是婴儿探索刺激的排列,探求构成世界之永久特性和世界上的布局及物体的持久特征之基础的不变量。这种不变量有许多是在事件中显露的,如变化(关于时间的变化)显露不变的特征。而开始被察觉到的往往是对于世界上地方、事件以及事件作用的承受能力。

作为一个完形心理学家,她试图以实验的方式找出知觉是先天的证据。她发明了用来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 - 视崖。视崖(visual cliff)即"视觉的悬崖",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实验将 6 到 14 个月大的婴儿放置在桌面中心,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展。实验证明,出生 6 个月左右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多数婴儿还是会选择爬向浅处以策安全(Gibson & Walk, R.D. 1960)。

视觉悬崖

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深度知觉是直接的,是一种天生的本能 [1]。吉布森(1979)还用提供量的概念对此实验进行了解释 - "悬崖"的一边提供了支持的表面,是安全的;而另一边让人觉得会掉下去,是危险的。

吉布森提出的差别理论(differentiation theory)是关于感觉信息加工的主要理论之一。由于脑的成熟及反复接受相同的刺激,婴儿越来越善于发现对象的恒常性 - 某一客体的不同于其他客体的稳定特征。分化理论把外部世界看作人对感觉经验的人为的次序划分,认为人类一出生的时候所有的感官就是整合的,很早就有跨感官的知觉。然而许多刺激的明确特征(例如,形状、大小、纹路等)迫使婴儿进一步使用他所有的感官来分析。他们很自然地察觉那些比较细微的特征。

她曾任美国东部心理学会主席,美国艺术及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研究院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以及英国心理学会名誉会员,1971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她是康奈尔大学第一位获教席的女教授,曾获得儿童发展研究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美国心理基金会终身成就奖(1986)。

主要著作

感性学习及发展原理

注其它的研究也都陆续证明深度知觉最早可以在婴儿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Aslin & Smith, 1988)。心理学家 Jane Gwiazda 将特别设计的 3D 眼镜佩带在婴儿双眼上,由于设计的图样会有 3D 图样参于其它平面的图样中,所以只要加以研究婴儿头部动作,就可以记录出他们何时开始对 3D 图形有认知。如同多数实验结果一样,当婴儿大约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显露深度知觉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