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建構新哲學框架
![]() |
《在批判中建構新哲學框架》,聶錦芳著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5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1]。2009年獲首屆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榮譽稱號,2017年和2021年連續兩屆再度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是中國最重要的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出版基地[2]。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德意志意識形態》原始手稿、新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編輯的*進展和研究動態,從文獻學的角度,對這一文本的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淵流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和考證;按照原書寫作的先後順序,對其各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界研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書絕大部分篇幅的*卷中的《聖麥克斯》、《聖布魯諾》進行了詳盡的釋讀,對過去相對來說較為熟悉的《費爾巴哈》章的內容重新進行了認真的辨析;根據作者自己的理解,對其中各章節關涉到的重要問題和思想一一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從總體上重構了整部文本的理論視界和邏輯架構,勾勒出馬克思透過觀念世界和意識形態的層層迷霧,「從現實出發」觀照和理解人、社會和歷史的致思路向,並將其置於人類思想史的進程和當代社會實踐的圖景中,闡明其現實價值與意義,予以客觀的歷史定位。
目錄
導論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
一、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
二、文本解讀中兩種不同的探究路徑
三、作為文本個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
第一章思想的傳承、決裂和鍛造
一、對一種流行的解釋思路的質疑
二、融入青年黑格爾派
三、從發生歧見到進行反叛
四、十一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進程
第二章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
一、《神聖家族》工作的繼續與完成
二、解讀《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三、剖析費爾巴哈與「制定新觀點」
四、清算「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
第三章思想的參與者——「赫斯問題」
一、赫斯是在什麼意義上參與寫作的
二、馬克思、恩格斯與赫斯之間關係的流變
三、赫斯是如何與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
四、「真正的社會主義」與赫斯的關係
第四章文本命運與版本源流
一、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的刊布情形
二、遺稿的保存、歸檔情況
三、從零散刊布到全書出版
四、《費爾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五、MEGA2編排方案與《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廬山
面目」
六、版本考證與文本解讀、思想闡釋的關係
附錄:《德意志意識形態》發表情況一覽表
第五章「離開思辨的基地來解決思辨的矛盾」
一、布魯諾·鮑威爾的反批評依據的是什麼材料
二、「萊比錫宗教會議」場景描繪
三、德國古典哲學的難題及布魯諾·鮑威爾的「解決」
四、「征討」費爾巴哈
五、面對感性時的尷尬和幻覺
六、在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之間
七、費爾巴哈學派哲學前提再定性
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為主體的批判
九、批判的「液體」聚集態變成了「結晶」態
十、與「莫·赫斯」的訣別
十一、一段思想因緣的了斷
第六章理解人生與歷史的方式
一、人生以什麼作為出發點
二、書寫「人」的傳記
三、精神追求史還是「思維的絕技」
四、「唯一者」體系與德國哲學的思考方式
五、觀念能否解釋古代歷史的演變
第七章究竟該如何把握精神
一、近代是如何過渡而來的
二、精神的實質及其創造活動
三、精神的變形、流轉形態
四、把握精神的規則
五、「徹底或可靠的歷史反思」
六、「dieHierarchie」問題
第八章自由之境及觀念嬗變:政治、社會與人道
一、在自己的虛構中「享樂」
二、政治自由主義
三、社會自由主義(共產主義)
四、人道自由主義
第九章從「人」到「我」思維路徑批判
一、「唯一者」譜系及其邏輯
二、「利己主義者的現象學」批判
三、思維能否「建構」世界
第十章「獨自性」能否超越「自由」
一、由「自由」悖論引申出「獨自性」問題
二、獨自性與自由的差別
三、個案分析:「身為奴隸者」的自由和獨自性
四、「獨自性」的「假設」性質和「貧乏」問題
第十一章權利、法律與犯罪:「屬人」還是「為我」
一、自由主義視角下「人」與「我」的分野
二、內涵複雜的Recht的中譯問題
三、權利的「神聖化」與「現實化」
四、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着什麼
五、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係的鬥爭
第十二章什麼樣的社會能使人的「個性」得以彰顯
一、「通行本」和正文中遺失了哪些內容
二、「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癥結何在
三、獨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徑——「暴動」
四、作為社會的超越形態的「聯盟」
第十三章「享樂」與現實生活
一、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生命」
二、「類」思維導致了現實生活中的「無我」狀況
三、回到「我的自我享樂」吧
四、從社會變遷看享樂生活和享樂觀念的演進
五、兩種思路之間是否存在互補、對接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唯物史觀的闡釋方式與論證邏輯
一、《序言》對觀念論的嘲諷和質疑
二、怎樣理解恩格斯對標題所做的修正
三、1842—1845年的思想圖景及其實質
四、社會、歷史的現實前提及運動
五、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方法
第十五章唯物史觀的理論視域和現實歸旨
一、人的現實處境及其「解放」的途徑
二、感性世界·人·歷史·自然:超越費爾巴哈式
直觀
三、「原初的歷史關係」、因素和意識發展的階段
四、分工的後果及其前景
五、異化的邏輯和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六、「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及其後果
七、唯物主義歷史觀對唯心主義的超越
八、唯物主義怎樣才能透視清楚唯心主義
第十六章「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與環節
一、「世界歷史」形成前後兩個時代的巨大變遷
二、城市與鄉村的分離和對立
三、城市中行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四、商人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出現及其影響
五、工場手工業的產生
六、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時期」
七、「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集中於一個國家的現象」
八、大工業的壟斷與「世界歷史」的形成
九、防止歷史解釋中的簡單化、極端化
第十七章「現實的個人」與「共同體」關係之辨
一、「現實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個人是怎樣隸屬於共同體的
三、共同體緣何會制約個人的個性和自由
四、個人自主活動對「生產-交往形式」的促進和改變
五、古代共同體→現代市民社會→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變遷
六、個體與社會關係之思的深化、發展與當代意義
第十八章社會主義與「哲學論證」
一、訴諸「思維」和「情感」的「社會主義」
二、「人道主義」能否超越「社會主義」
三、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建築基石」
第十九章社會主義史:理解與敘述
一、文本與思想的理解和敘述
二、是什麼影響着思想家分析問題的深刻性
三、「德國人」怎樣撰寫「法國」思想史
第二十章超越現實的苦難需要「救世主」嗎
一、同一個人物,兩種極端的評論
二、「庫爾曼式」的「啟示」方式
三、「精神王國」的論證和展示
四、「潛入新世界的規則」
第二十一章社會主義與人類之「愛」
一、以「愛」來宣傳的共產主義是一幅什麼圖景
二、「愛」能否成為一種「新宗教」
三、以「愛」來觀照現實無法真正觸及癥結
四、在什麼意義上必須拒斥人類之「愛」
第二十二章面對現實,如何避免走向膚淺和天真
一、現實境況及其描述
二、現實變革的主體與方式
三、現實變革的前景和方向
四、德國現實探究中的「人學」轉向
五、「歌德現象」:德國國民性討論
綜論「新哲學」的體系特徵、思想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關係」之辨
二、「新哲學」的對象、方法和特徵
三、在思想史進程與當代實踐格局中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刊名索引
主題索引
後記
參考文獻
- 移至 ↑ 中國十大出版社-出版社品牌排行榜,買購網
- 移至 ↑ 人大出版社簡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