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拼音:shèng)是汉语常用字 。汉字简化之前,简体圣〔以下作"圣(kū)"〕和繁体圣(以下作"圣")是两个不同的字。

"圣"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字形是在人形上加耳,有时加口,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神圣的等,也用于称颂与帝王有关的事物 。圣(kū)始见于战国,本义指用手挖土,后作为"圣"的简化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圣

拼音; shèng

部首; 土

字码; U:5723;GBK:CAA5;郑码:XSB

五笔; CFF

笔顺; 横撇、捺、横、竖、横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0340)

平水韵; 去声二十四敬

注音; ㄕㄥˋ

古字; 圣

异体字; 琞

笔画; 5

字源演变

"圣(繁体)"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隶书、楷书和"圣"的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圣"字(图A-1)则像人竖起耳朵倾听之状,旁边有口,表示说话,会听觉灵敏之意。金文中的"圣"字(图A-2)将"人"变为"壬"(表示挺立),以强调耸耳而听。篆文中的"圣"字(图A-5)整齐化,讹变为从耳,呈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圣"。

"圣(kū)",会意字。战国文字和篆文中的"圣"字(图B-1、图B-2)都是由"土"和"又(手)"组成,是古代方言字,表示手用力挖地,义同"掘"。隶变后楷书写作"圣",宋元以后被当作"圣(繁体)"字的俗体。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时将"圣(kū)"作为"圣(繁体)"的简化字。"圣"字如今一般用作偏旁,只有今鲁西一带仍然称用力刮挖硬物为"圣吃圣吃"。

古籍解释

古代将"圣"与"圣(繁体)"分作两个字,现代汉语简化汉字时将"圣"作为"圣(繁体)"的简化字 ,所以以下二级目录分列出《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圣"与"圣(繁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三下】【土部】(kū)

圣,汝、颍之闲谓致力于地曰圣。从土,从又。读若兔窟。苦骨切

【第十二上】【耳部】(shèng)

圣(繁体),通也。从耳,呈声。式正切。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圣(kū)

《广韵》、《集韵》并苦骨切,音窟。《说文》:汝、颍闲谓致力于地曰圣。扬子《方言》:圣圣,致力无馀功貌。○按:从土从又。会手把土义。亦作"ቄ"。《字汇》:古坏切,音怪,非。

又《同文举要》:入又部,训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为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误。

【未集中】【耳部】圣(shèng)

古文:敡、ĵ。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式正切,声去声。《易·乾卦》:圣人作而万物睹。《书·洪范》: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之谓圣。《礼·礼运·三代之英疏》:万人曰杰,倍杰曰圣。《孟子》:大而化之之谓圣。《风俗通》: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也。

又《谥法》: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又木名《山海经》:开明北有圣木。注:食之令人智圣也。

又水名。《水经注》:圣水,出上谷东,过长乡县北,又东过安次县,而东入于海。

又姓。

又《韵补》:叶裳声切,音成。常璩《华阳国志赞》:仲元抑抑,邦家仪型。子云玄达,焕乎弘圣。[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