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土黄连 (中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黄连 (中药)

土黄连,中药名。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九莲小檗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或湖北小檗Berberis gagnepainii Schneid.的根或茎叶。植物九莲小檗,分布于我国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植物湖北小檗,分布于湖北、云南、四川、贵州。

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主治热泻,赤痢,火眼赤痛,齿龈肿痛,痄腮,丹毒,热淋,湿疹。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土黄连
  • 别称;鸡足黄连《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三颗针《四川常用中草药》。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毛茛目
  • 科;小檗科
  • 属;小檗属
  • 种;九莲小檗、湖北小檗
  • 采收时间;秋季采挖根部,全年采叶。
  • 贮藏;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

入药部位 语音

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茎叶。

性味

味苦,性大寒。

归经

入心、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

热泻,赤痢,火眼赤痛,齿龈肿痛,痄腮,丹毒,热淋,湿疹。

相关配伍

1、治肝癌,土黄连、半枝莲、太子参各15g,半边莲18g,xiziwang.net 、茯苓各12g,郁金、车前子、黄芪 、生晒参各10g。水煎服。(《抗癌植物药及其验方》)

2、治肠癌、急性白血病等,土黄连、苦参、白头翁各15g,重楼25g,鬼箭羽、野菊花、白英各30g。水煎服。(《肿瘤临证备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6~9g,茎叶30~60g。 外用:适量,乳汁泡点眼或研末敷。

炮制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根部,全年采叶,晒干或烘干备用。

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粗壮,弯曲,有分枝,长30~50㎝,直径2~4㎝。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具纵皱沟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边缘淡黄色,具明显的放射纹理。新鲜时多切成厚约0.5~1㎝片或砍成1~2㎝厚片。气微,味极苦。

形态特性

1、九莲小檗,别名豪猪刺,常绿灌木,高1~3米。老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幼枝淡黄色,具条棱和稀疏黑色疣点;茎刺粗壮,三分叉,腹面具槽,与枝同色,长1~4厘米。叶革质,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侧脉微显,背面淡绿色,中脉隆起,侧脉微隆起或不显,两面网脉不显,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每边具10~20刺齿;叶柄长1~4毫米。花10~25朵簇生;花梗长8~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卵形,长约2.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急尖,内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圆钝;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长圆形腺体;胚珠单生。浆果长圆形,蓝黑色,长7~8毫米,直径3.5~4毫米,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被白粉。花期3月,果期5~11月。

2、湖北小檗,常绿灌木,高1~2米。茎圆柱形,老枝暗灰色,幼枝禾杆黄色,具条棱和稀疏细小疣点;茎刺长1~4厘米,腹面下部扁平或具槽,与枝同色,老枝无刺。叶披针形,长3.5~14厘米,宽0.4~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有时灰绿色,中脉微凹陷,侧脉和网脉显著,背面黄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微隆起,网脉不显,不被白粉,叶缘有时微波状,每边具6~20刺齿;近无柄。花2~8朵簇生,有时可达15朵;花梗长(4~)10~20毫米,棕褐色,无毛;花淡黄色;小苞片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萼片3轮,外萼片长圆状卵形,长约4.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急尖,中萼片椭圆形至卵形,长6.5毫米,宽5.5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8毫米,宽7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缺裂或微凹,裂片先端圆形,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的腺体;胚珠4~5枚。浆果红色,长圆状卵形,长8~10毫米,直径约6毫米,顶端无明显宿存花柱,微被蓝粉。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1、九莲小檗,生于山坡、沟边、林中、林缘、灌丛中或竹林中,海拔1100~2100米。 2、湖北小檗,山地灌丛中、石山岩旁、云杉林下或林缘,海拔700~2600米。

药理作用

1、抑制痢疾杆菌作用。

2、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能力作用。

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火,胃中实火,利小便。止热淋疼痛,牙根肿疼。咽喉痛,小儿乳蛾,痄腮。”

2、《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1]

参考文献

  1. 土黄连的功效与作用,xiziwang.net , 2020-04-0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