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𫚉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土𫚉科 |
土𫚉科是鳐的家族中种类最多的一科,它们的身体呈圆盘状、角形或菱形,体宽通常为体长的一至二倍,尾部如长鞭,整个看起来就像是在海里漂动的风筝,令人一见难忘。大多数的土𫚉都出现在沿岸、河口、沙泥底的海底,只有少数种类会出没于珊瑚礁附近地区。古氏土𫚉是潜水者在台湾珊瑚礁外围沙地,唯一偶可见到的软骨鱼,本种明显易辨识的特征是:它的菱形体盘上具有一些不规则的蓝色圆斑;尾鞭长超过体盘长,末端有两段白色环纹,上面通常有一到两枚大而毒的棘刺,具有高度危险性,潜水者要特别留意。
简介
土𫚉科Dasyatidae
分类:鳐目
种类:全世界共有10属90种,台湾现有5属17种
生态:底栖,胎生,肉食
土𫚉的掠食、防御与生殖
鳐的家族中,除了体型超大的鬼蝠𫚉是在水层中以大口滤食水中浮游动物外,其馀的鳐几乎都行底栖生活,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会利用和鲨鱼同样精密的电场感受器来寻找猎物,然后用力摆动胸鳍,把藏身在泥沙地的底栖动物掀起来吃。
鳐的牙齿不像鲨鱼那么锐利,而是较细小平钝或呈石板状,平时常埋身沙中,或休息或躲避掠食者的攻击。遇到危险时,只能靠尾部有毒的棘刺来保护自己;要不就像电鲼,在体盘两侧各具一椭圆形的发电器官,可以放电来电晕猎物;只有锯鳐是利用锯齿状的吻部来攻击和防御。
鳐和鲨鱼一样,要到六至七岁才具有繁殖能力,公鱼在腹鳍具有交接脚以便行体内受精,46%的鳐为卵生,在底床产下具有卵鞘保护的卵;其馀则是卵胎生,即在卵黄耗尽后,改以母鱼体内所分泌的物质维生,待成长为幼鱼后再生出来。鬼蝠𫚉可借由头鳍帮助滤食。中国黄点𫚙属于卵胎生,图为幼鱼。
评价
大部分海产之土𫚉类出现在沿岸、河口、内湾及平坦底部之砂泥地区,少数种类活动于珊瑚礁区;江𫚉类则生活于江水里。通常𫚉类会将自己隐藏在砂泥中,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漫不经心的猎物。以底栖性生物为食,如虾、蟹、软件动物、鱼类及蠕虫等。是危险的海洋生物,人们在砂泥地潜水时需非常小心,以防𫚉鱼突然跃起,其有毒之尾棘可快速的往前攻击目标,且能使伤口极疼痛,甚至有因伤口感染而致死之报导。不幸被刺伤时,可先将伤口处置于 50℃之温水中,有助于疼痛之减轻,但仍应尽速送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