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球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球子

來自網絡的圖片

土球子,學名烏蘇里蝮,別稱草上飛、七寸子。屬蝰蛇科蝮蛇亞科蝮蛇屬,卵生。體長50-66公分,背面暗褐、棕褐或紅褐色,有兩行邊緣黑色、中心色淺、向體側開放的大圓斑縱貫全身。9月間產2-10仔,初生仔蛇全長172-216mm。多見於平原、淺丘或低山的雜草、灌叢、林緣、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蟄冬眠,次年5月出蟄。吃鼠、蛙及魚,偶亦吃蜥蜴及其他蛇類。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烏蘇里蝮

別稱; 土球子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爬蟲綱

目; 有鱗目

科; 蝰蛇科

亞科; 蝮蛇亞科

屬; 蝮蛇屬

分布區域; 中國東北,俄國遠東,朝鮮

外形特徵

小型毒蛇,雄性全長50-66公分,雌性51-63公分。背面暗褐、棕褐或紅褐色,有兩行邊緣黑色、中心色淺、向體側開放的大圓斑縱貫全身,左右圓斑對稱排列或略有交錯,在背中線彼此相接或幾乎相接;眼後黑色眉紋較寬,上緣平直鑲白邊,下緣略呈波紋不鑲白邊;尾尖色不淺淡,舌粉紅色。鼻間鱗外側尖細微向後彎。背鱗中段21行;腹鱗+尾下鱗188-213,平均約200。有一對頰窩,有前管牙

蛇每年都蛻皮,一般每年蛻皮3-4次,多者一年達10餘次,若營養好,蛻皮次數也多。蛻皮前6-11天,眼睛的角質膜出現煙霧藍色,暫時失明,體色暗濁。經3-5天眼睛復明,再過3-6天開始蛻皮。蛻皮時,先用下唇用力地在樹樁或石頭的稜角上磨蹭,使下唇近旁的鱗片剝離,然後仰臥其頭頸部,再用力磨蹭吻端及頭背部的鱗片進行剝離。等上、下唇鱗片全部剝離後,便緩緩地爬行。當爬行到樹丫或石縫隙間,憑藉隙縫兩壁的阻力,使鱗片向後倒剝。蛻到頸部後,就用力收縮其肋間肌肉,再向前爬行,使身體部的鱗片向後倒剝,將蛇蛻的內面向外翻出,此時能聽到"吱-吱-"的響聲。當蛻到二分之一時,速度就更快了,整個過程大約1個小時。蛻皮後的蛇體更加鮮艷,斑紋更加明顯。蛻皮後一般不覓食或去水中洗澡。有的立即返回原洞,有的原地不動休息一會,再返回原洞。

冬眠

蛇是冷血動物。在冬季來臨時,它們要入洞冬眠。東北地區蝮蛇於10月中、下旬開始冬眠。當氣溫在15℃以下時,它們很少進食,遷移到冬眠場所附近活動,一旦溫度降至10℃以下,它們就入洞冬眠。冬眠的順序為先雌蛇、後雄蛇,最晚的是幼蛇。蝮蛇冬眠的場所為凍層以下無水乾燥的洞穴中。冬眠的方式有單條的,也有群居。少則3-5條,多則十幾條到幾十條。一般群居比單條容易成活,原因是多條群居可以提高洞穴內的溫度。一般在5月中、上旬解除冬眠,剛出洞的蛇活動緩慢,進食很少,需要補充水分。蝮蛇冬眠後成活率的高低與環境有關。若洞穴內的溫度低、濕度小或過於乾燥,蛇體內脂肪積累的少,不利於冬眠。解除冬眠後,供水條件也影響蛇的成活率。秋天蛇食物少,攝食量不足,體內脂肪貯藏量少的難以成活。蛇體內脂肪貯量少於10g的不利于越冬。在自然條件下,越冬蛇只有1/3或1/2能夠成活。

生長繁殖

蝮蛇2-3年性成熟,壽命6-7年,為卵胎生。交尾季節為每年的5-9月,產仔期為8~9月,懷卵期為3個月。產仔2-17個,初生仔蛇長22-34cm。交尾1次,可連續3-4年受精,因雌蛇輸卵管內的精子能保存數年之久。交尾時間多在5-9時,15-18時,氣溫在16-19℃時進行。交尾時,雄蛇伏於雌蛇體背上,尾部纏繞雌蛇,伸出兩隻交配器,將一隻伸入雌蛇的泄殖腔孔中,交尾時間保持15~25分鐘,射精後,雄蛇尾部下垂,雌、雄蛇泄殖腔分離,仍在一起一段時間靜止不動。以後,雄蛇先開始爬行,雌蛇恢復活動較晚。雌蛇產仔前常不進食,不動,性情較兇猛。產仔時,泄殖腔孔前面逐漸膨大,尾部翹起,蛇體收縮蠕動,泄殖腔孔張開,有時排出大量粘液。初生仔蛇包在透明的膜內,仔蛇破膜而出後仰頭掙扎擺動。不久進行第1次蛻皮,蛻皮後的仔蛇可長1cm左右。

分布範圍

分布區域較廣,主要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繁殖方式卵生。分布在中國東北特有的一種毒蛇。

保護級別

已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