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團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團扇-(100種中國符號-14)

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

團扇,又稱宮扇、紈扇,是中國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1]

扇面或以書墨或以刺繡,繪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精巧雅致。

綾羅綢緞,工筆花鳥,刺繡緙絲,這樣的團扇驚艷了世人。

西漢以後,扇子才用來取涼,加上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2]因用潔白細絹製成,故又稱「絹扇」。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有用綾、羅、紗等絲織品的,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

裂紈素兮似雪,制團團兮如月

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這種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和婦女一致青睞,作為一種主流,而大為發展。[3]

團扇造型

在造型和裝飾上,團扇都力求精美細緻,人手持之,相映成美。

扇面

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亦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八角、瓜楞、蕉葉、梧桐之形,扇形豐富。

團扇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鬥豔,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4]

扇柄

團扇的手柄多以木、竹、骨等材料精雕細琢製作,用扇墜、流蘇、玉器等做裝飾。

成為一件藝術品

漢代至北宋是團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團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5]

每一柄團扇都因不同的製作材質,以及扇面上的詩、書、畫,成為一件極富個性化的藝術品。

團扇在結構和裝飾上,力求精緻、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也有的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

唐寅妙筆生花,美人秋風紈扇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又你可曾賞過,唐寅妙筆生花,美人秋風紈扇。

《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有人帶頭在團扇上題字作畫,而且看上去確實很美,此風就一發不可收了。

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扇面上的書畫,或直接以書墨,或以刺繡,既繪山水樓台、草蟲花鳥,又有詩詞歌賦,精巧雅致。

有些人,還為扇子配上扇墜、流蘇、玉器之飾,也不知道他們都怎麼想的。這樣的扇子不僅女人喜歡,文人雅士也幾乎人人手持一把講究的畫扇,以表個人審美喜好。

大詩人王昌齡《長信愁》詩為證:「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團扇搖身一變,不僅僅是為了扇風取涼,變藝術品了。團扇在款式開始爭奇鬥艷。

《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也許是「物極必反」,一把團扇掛滿了扇墜、流蘇、玉器,飾品裝太多了,攜帶起來開始有點不方便,更不用說使用了。於是,男人們開始反思。但對於很少出門的閨閣仕女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她們身處閨閣,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團扇,在這個時期開始慢慢女性化了。[6]

摺扇非舶來品

漢末時期,王公大人帶頭不玩團扇了,開始玩起「腰扇」。腰扇,就是折扇。

宋元著名的史學家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這種折疊扇在中國南朝時期就已經存在。

日本人和高麗人在唐朝學了折扇以後,經過改良,到北宋時,因其「精緻非中國所及」(蘇軾語),作為貢品,入貢中國。但是這時中國戰亂連連、顛沛流離,已經認不出這是自己老祖宗的東西,以至於南宋以來史家,多以為折扇是舶來品。[7]

幽閣唔舊·行書節臨《十七帖》設色紙本、水墨紙本 成扇。

溥儒(1896-1963)

溥侗(1874-1950)[8]

成為精品廣為收藏

北宋時期,折扇因其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慢慢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而後,折扇漸漸在民間流行起來。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折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9]

折扇流行後,與團扇並駕齊驅,出門在外的文人雅士,和身處閨閣的妃嬪仕女,各取所需,各享所愛,但「掌櫃的」不用了,團扇在使用上慢慢勢單,更多的是作為藝術精品被廣為收藏。[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