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樂 - 吹管樂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樂-吹管樂器(100種中國符號-19)

吹管樂器,是用口吹氣而發聲的樂器。依照振動發聲的東西不同,可以分成四大類:笛、笙、簫及嗩吶。[1]

以竹膜(笛膜)發聲者,音色明亮有力。如 梆笛及曲笛 。管內空氣直接振動發聲者,音色低沈柔和。如 律笛 及 簫 。全都是以竹子 製成。[2]

笛子的沿革

笛子的歷史悠久,早在周代即有這種樂器。 [3]

笛子原是兄弟民族的樂器,相傳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玉當時首都長安的一種橫吹樂器,從漢墓的拓片和唐代的敦煌壁畫中都有笛子來看,的確可確定中國的笛子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且一直在民間流傳。

在中國七代出過不少的笛子名演奏家,東晉的桓伊,他參加過大破符監百萬雄師的肥水之戰,便善以吹笛聞名。

杜牧的詩中就有:「月明更桓伊,一笛聞吹出塞愁」。 [4]

笛子的特徵

笛子是中國古老的民間竹類樂器之一,有鐵管、銅管、塑膠管製成的笛,但多數用竹管製成。[5]

笛端封閉,管身有吹孔一、膜孔一(貼蘆葦膜,可使音色清脆)、音孔六、基音孔二、助音孔二。

笛子的種類和構造

笛子也稱橫笛,在中國流傳年代久遠,因為地區廣大,所以它的發展因民族性而有不同的變化,如北方的「高笛」(即所謂「梆笛」),南方的「中笛」(即所謂「曲笛」),還有近代發展出來的「新笛」、「加建笛」、「口笛」等而笛子的構造大略相同。

梆笛

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裡,有一用軟質木材製成的塞子,稱作笛塞。[6]

膜孔為在左端第二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是由蘆葦膜製成,經過氣流振動後,便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

音孔即為按孔,有六個,分鄂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位於笛子右端的兩個側孔,可用來調音,決定笛子最低音範圍的作用。而助音孔則於笛身最右端的兩個孔,其主要用途為將音量擴散,使其穿透力更強,音量更大,而其還有基音孔的調音功能。

另有一部為稱為海底,即由吹孔至笛塞之間,主要功能是阻步氣流向上,使向下流動,集中發音。

梆笛的音色高亢,遼闊而明亮,相傳中國至元代因戲曲之盛行,而以梆笛為伴奏樂器的屬北方梆子戲曲,故稱「梆笛」。

曲笛

現因其音域而稱「中笛」,在古代又稱為「市笛」或「扎線笛」,因盛產於蘇州之故,又有「蘇笛」之稱。

曲笛子較梆笛長且粗,廣泛流行在南方地區,長音寬廣、柔和。最適宜合奏、獨奏。

在江南的絲竹樂和崑曲等伴奏當中,曲笛是最主要的樂器之一。曲笛之構造、吹奏姿勢及技巧與梆笛完全相同,外觀像放大後的梆笛。


笙具有「國樂管風琴」的美名。有一美麗傳說,笙是由神話人物女媧所製造。[7]

笙是中國古老的樂器,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有了笙的雛形。[8]

它經由氣流通過 「簧片」 引起管柱振動而發聲,音色非常秀麗甜美,也是傳統民族樂器中 目前唯一可以吹奏出和聲的樂器 ,笙裝有和笙苗耦合發音的簧片,按孔可發多音,可以演奏和聲及某些和弦。

目前所用的笙經過改良,笙的品種有大、小、方、圓之分,一般傳統笙有『十七簧笙』、卅六簧高音笙、中音排笙、低音笙等種類,經過改良的笙有擴音笙、加鍵笙、轉盤笙、排笙等,而簧數也從十七增加為二十一至三十六不等。擴大了音域,增強了音量,為一種富有民族風格的管樂器,廣泛應用於現代國樂合奏。

笙的沿革

笙是古代匏類樂器。所謂匏,是植物葫蘆、椰子等之 乾殼。去內肉,然後保持陰乾而不使其破裂,用來作樂的共鳴箱。[9]

笙是一項歷史相當悠久的樂器。據考古記載,從殷墟(西元前1401~前1122年)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就有異名笙──竽的象形文字記載,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笙是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笙。

自周以來,笙的管數介於十三至十九之間,在南方流行十三簧,在北方流行十七簧,稱「北笙」。而在西南地帶少數民族的蘆笙,一般常用的是十七簧的笙。

笙的構造[10]

一、笙斗和吹嘴:

用銅片或硬木製成,為一整體﹝在唐代,有人將笙斗改為木製,後逐漸恢復金屬笙斗﹞。它起著穩固和連結笙的各部件的作用。

在上面的圓形蓋板上,開角插入笙腳的圓孔,笙腳的上端插在笙苗裡。笙斗的邊緣有一道空槽,槽與斗上的吹嘴相通,通過吹吸空氣和手指按孔,使氣流經過簧片和笙苗而振動發音。

二、笙管: 又稱笙苗,用細竹管做成。笙苗上開有按指孔,還有出音孔。按指孔為圓形,有按住簧片和發音的功用。

如果將其按閉,使笙苗中從簧片至上出音孔一段空氣柱完整,則無論吸吹都可以鼓動簧片使之發音,開孔阻音的方法是笙的一個特點。音孔以上的一段笙苗不僅為裝飾,對發音也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笙苗的長短依發音的高低而有不同。笙苗裝於笙斗上,成兩指並列的鳳尾狀,全部笙苗的上端略向裡彎曲,中部和下部平直,其形狀像兩隻手捧在一起,取其藝術美觀。[11]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羋月傳》里羋月吹奏的那個小巧可愛的樂器嗎?這個樂器叫做排簫。[12]

排簫現在流行於中國、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每一個地區的排簫形制又不盡相同。

簫的沿革

又稱洞簫、單管、豎吹(笛或篴),相傳在殷代前,就有類似排簫的管樂器。[13]

早期的簫稱排簫,由許多長短不同的管子組成,每管只發一音,後來發現一根管子上開出距離不等的孔,亦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於是簫才由多管的排簫演變成單管吹奏的簫,約在漢帶簫就以成型,但因先在四川、甘肅一帶盛行,故當時稱羌笛或豎笛,唐末其間,人們漸把豎吹的古笛稱「簫」,而把古代叫做橫吹的管樂器稱「笛」。

最初只有四孔,至晉代改革即成六孔。在唐代,簫又稱「尺八管」,因其長度為唐尺,一尺八寸,現在日本仍廣為流傳,以「尺八」名之。

簫之構造

簫由一根中空竹管做成,目前也見有玉、瓷、塑膠等材料製成的簫。上端留有節,吹孔在上端邊緣。

大陸與台灣所使用的形制不同,大陸為紫竹製,上端留有竹節並開一吹口,其餘竹節打通。而台灣的簫則以箭竹為材料,全部竹節打通,在上端開一缺口為吹孔,南管用的簫選材更為嚴格,全部竹節皆以十目九節為標準,世稱「九節簫」。

三者管身均設按音孔六個(前五孔,後一孔),以用來變化音的高低。

簫的演奏

簫富有表現力,但音量很小,低音時較微弱難吹,中音區柔和而圓潤是最常用的音區,高音區較緊張,效果不好運用。

一般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而在樂隊中,為方便轉調及音準控制,還改良有雙節式可調音的琴簫,並有七、八或九孔的簫,並如笛子般有數種不同調性的簫,目前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經常被使用。[14]

中國製簫的地區很多而貴州省玉屏縣製作的簫更是出類拔萃,玉屏簫的生產始於明朝萬曆年間。

嗩吶

嗩吶是中國的喇叭,為歷史悠久廣泛流行的民間樂器,音色明亮音量也很大,各地的嗩吶大小不同有粗獷有柔美,深受大眾喜愛,原本大家都認為嗩吶只適合在民間的婚喪嫁娶中出現,事實上,嗩吶早已進入演藝廳舞台,以美妙的樂音沁入人心靈。[15]

發聲媒介是蘆草做成的「嘴子」。音色剛健、明亮有力,而技巧豐富。[16]

各地的形制不同,約可分為幾種:高音嗩吶、中音嗩吶、次中嗩、低嗩,以及海笛(比高音嗩吶還更的高的小嗩吶。)其中最常用是D調的嗩吶。

嗩吶的沿革

雙簧類吹奏樂器,亦流行於亞、非、歐的很多國家,在中國又名喇叭。源起於波斯,金元時期傳入我國,明朝始見於載籍之中,並廣泛被運用於中國民間及宮廷。

一般形制是椎形木管上開八個按音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插一椎形小銅管,銅管上端套以蘆葦哨子,下端套以銅制喇叭口。音色高亢、明亮、剛勁,而通過氣息的控制和嘴唇上的功夫又能奏出柔美的聲音。

除用於獨奏、合奏外,也常用於戲曲、歌舞伴奏中,而在民間的婚喪喜慶中,也是不可少的樂器之一。

嗩吶的種類

現有的嗩吶種類很多,規格都不統一,一般的是從六寸五分算起,六寸以下的稱為「海笛子」,每隔五分就是一種,一直到一尺七寸,大小共有二十二嗩吶。[17]

六尺五寸到九寸的為高音嗩吶,九寸五到一尺二寸的為中音嗩吶,一尺二十五到一尺七寸為低音嗩吶。

嗩吶的哨子

一般常用的嗩吶差不多都是七寸,如果用到八寸的嗩吶哨試吹一下,不要說是七、八孔的高音,就是第六孔的高音也吹不出來,這就是哨子一直以來的毛病。

哨子如果小了一些,容易吹出高音,但是把音孔全按上的低音就變成啞嗓子,也就是噪音。因此哨子大小的決定,必須從筒音到第八孔的音完全好用,哨子的大小才算合適。除了大小還是要注意在軟硬程度上沒有問題。

哨子的大小以及在軟硬關係的表現上是這樣:譬如一個哨子的大小本來合適,可是就不容易把七、八孔的高音吹出來,這樣就要把哨子修軟一點,勿認為吹不出高音就是哨子大;如果是軟哨子,在吹高音時稍一用力,哨口就會合在一起了,這些現象都要隨時注意。

另外哨子軟硬的程度也是根據每個人的先決條件而決定,有的人專門吹硬哨子,別人認為合適,他認為太軟,也有些人專門吹軟哨子,別人用軟哨子吹不出高音,他能吹出來。這就應該視個人的偏好而定。

總括來說,軟一些的哨子還是比較合適的,會少用一點力氣,而且音色也自然不生硬。

視頻

歡樂歌 笛藝大師---陸春齡笛子演奏 1960年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