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中文名: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简 称: 长沙临大

创办时间: 1937年10月

类 型: 理工

所属地区: 中国

正式开学: 1937年10月25日

西 迁: 1938年2月19日开始西迁、去昆明

更 名: 1938年4月2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也成了西南联大的校庆日;因形势所迫,1938年2月19日召开誓师大会之后开始了西迁,1938年4月2日在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学校简介

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湖南长沙。当年学校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1935年4月2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介石莅湘视察。湖南教育厅长朱经农将湖南大学国立之事面呈蒋介石。蒋说:“湖南大学改国立甚善,最好能与清华合并。”朱经农当即申述,两校历史关系不同,似不便合并。蒋说:“俟返京后与王部长商妥决定”。同年冬,清华大学又从清华园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可以运往新校址。由于之前清华大学所建立的校舍未完工,学校的校址最终确定租用位于长沙韭菜园的湖南圣经学院,理工学院在岳麓山下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文学院在湖南衡山。胡适为文学院院长,但并未到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局势已经十分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同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任命胡适为文学院院长,顾毓琇为工学院院长。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往云南时曾遭到反对,认为是当懦夫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1600多名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准时参加了11月1日的开课仪式。当天,无数日军轰炸机出现在了长沙的天空。但并未投下一弹,在敌机的轰鸣声中,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了。

临时大学开课不仅仅24天,日机就开始连番空袭长沙,在12月13日,民国首都南京陷落后,日寇更是剑指武汉,长沙危在旦夕。

据说,当时举家迁到长沙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家也落下了炸弹,第一颗炸弹炸塌小楼,夫妻俩拽着一双儿女逃出,紧接着,第二颗炸弹又至,夫妻俩绝望了,幸好爆炸声没有响起,是一颗哑弹。

在这种情况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20日,校常委会作出下学期在昆明上课的决议,并且规定师生3月15日前在昆明报到。

而为什么选择云南,也有一些历史原因。

首先,当时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重庆、四川均在长江沿线。

如果再入四川,和日军的入侵方向还有所重叠,此时,重庆和长沙的境况是差不多的。而云南的地理优势和相对安静,应该说是成了西南联大选择的主因。

其次,当时的昆明并非政治中心,又有开明军阀龙云坐镇。

相对而言,是适合做学问、并远离繁杂政治的好地方。

最后,当时的云南与东南亚接壤,有出境的便利。

在中国海岸线被封锁的情况下,唯一可能的逃亡路线就是前往东南亚,所以选择昆明也有为下一步继续逃亡的考虑。

但当时,对于西迁入滇,临时大学的师生中还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有半数学生签名称“反对文化逃避”,不想当“叛徒”和“懦夫”。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共有820名学生填写表格,愿去云南。

最终,全校师生分为三路前往云南。

第一路,经粤汉铁路至广州,转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经滇越铁路到昆明。走这条路线的重要教授有陈寅恪等。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选择了这条路线。

第二路,从长沙乘汽车经过株洲、衡阳到南宁,过镇南关到越南河内,最后经滇越铁路到达昆明。这一路有教授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十多人,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也选择了这条线路。

第三路,也是最艰苦的迁移路线——湘黔滇旅行团。师生徒步经过湘西、贵州入滇。经济条件不太好、身体较强壮的男同学和少部分教员,如闻一多、沈从文共计336人选择了这条路线。由于要经过“绿林豪杰”出没的湘西,因此当时的湖南首脑张治中还特地派出了中将黄师岳带兵保护。在临行前的动员大会上,黄师岳甚至将此次征途比作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足见困难之大。

经过68天行军,在艰难行走1800公里后,第三路旅行团于4月28日抵达昆明,此时,长沙临时大学也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中华民族最危亡的8个年头,但师生们将悲愤之情都化作了做学问的专注。在这种情况下,冯友兰写出了著名的《贞元六书》,钱穆完成了《国史大纲》,傅斯年写出了《性命古训辩证》,华罗庚写出了《堆垒素数论》,朱自清写出了《经典杂谈》……无数教授、学者在昆明攀上了自己的学术高峰。

同时,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也十分成功,前后任教的教授有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

这8年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邓稼先等,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据统计,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

因此,西南联大也被人们称为大师的摇篮。[1]

学院转移

1937年底,抗日局势继续恶化。11月12日上海陷落,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的局势也十分危急。教育部通知长沙临大准备西迁云南昆明。经过第一学期学习后,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开始搬迁到云南昆明。2月19日,师生在长沙韭菜园的圣经学院(为临大所租借的教学楼)召开誓师大会,开始了搬迁过程。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在昆明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成立发展

长沙临时大学教学楼1937年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

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11月1日学生开始正式上课,这一天被定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潘光旦、吴有训、顾毓琇等一批教授来到长沙。

当天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校方邀请了一批社会名流来校讲演。这些人物包括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和陈诚、前中共总书记陈独秀、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等,他们的演讲深受学生欢迎。学校在长沙正常办学仅一学期。11月20日,全校共有学生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教师148人,其中清华教师73人。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国立武汉大学发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号召青年从军或以其他方式抗日。长沙临大掀起第一次从军高潮,约295人参加各种形式抗战运动。

迁移路线

1938年2月中旬到同年4月28日,长沙临时大学从长沙搬迁到昆明。师生主要有三条路线迁入昆明——

步行迁滇香港越南路线

经广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市,再坐火车到昆明。走这条路线的重要教授有陈寅恪等。陈教授的妻子因为心脏病被留在香港由许地山照顾。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选择了这条路线。

广西越南路线

广西政府曾经邀请长沙临大师生迁移到桂林等地办学。临大常委采纳了北大经济系主任秦瓒教授的建议,决定仍然迁往更加安全的云南。

为了向广西政府解释学校不迁移到广西的原因,学校派遣陈岱孙教授去向广西说明。同行的有朱自清、冯友兰、钱穆、汤用彤、贺麟等十多人,由朱自清任团长。他们一行从长沙乘坐汽车经过桂林、柳州到南宁,再经过镇南关到越南河内,最后顺滇越铁路到达昆明。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们从长沙坐火车到桂林,再从桂林换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到越南。最后也顺滇越铁路到达昆明。

湘黔滇旅行团

这是最艰苦的迁移路线。1938年2月19日师生开始迁移,共计336人。其中重要教授有闻一多、黄钰先、袁复礼、李继侗、曾昭抡、吴征镒等。师生徒步经过湖南湘西进入贵州,最后抵达云南昆明。湘西的土匪众多,路途不安全。张治中布置出生于湘西的作家沈从文先行与湘西各方势力协商,最终土匪没有为难师生。

4月28日,师生经过艰苦跋涉到达昆明。迁移全程约三千里,可能为学生大规模迁徙路程之最。师生把这次迁移办成教学任务,在途中对抗日救国进行积极宣传,同时也不忘记在途中学习与实践。

事后纪念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正式开学日期11月1日被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每到周年日,三校都会开展校庆活动。

50周年校庆时,南开大学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长沙临大的教学楼旧址为长沙韭菜园东原湖南省政府西侧第三办公楼。教学楼旧址也为湖南圣经学校教学楼旧址。其他保存至今的还有圆亭等建筑。理工学院旧址岳麓书院保存完好。1935年清华大学在左家垅(今址中南大学)所建的校舍留有民主楼,和平楼等。

参考来源